细数电商圈的七宗罪
发表时间: 2013-8-6 14:23:44
几乎从它诞生的时候起,电子商务这个概念就一直是个香饽饽,各大媒体、自媒体以及关注这个行业的分析师观察家们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来为这个行业贡献内容,镁光灯下的行业达人们一次次的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大小厂长们的心理防线,一个接一个的造福神话正在挑逗着一颗颗躁动的心,繁荣的外衣之下,我们是否对这个行业的另一面缺乏思考?本文就作者观察到的系列乱象来跟大家谈谈这个行业的另一面。
1、平台商抢地盘,商家成筹码
几乎每年都有那么几次(友情提示:是每年,不是每月),平台之间开战,然后就总有些平台就对自己的商家发封杀令。手法很简单,就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威逼利诱自己平台的商家不去参加竞争对手的活动,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利用自身已经构建的行业优势来要挟商家按照自己的思路玩,阻击竞争对手(当然,对于这类事件,媒体们估计也都麻木了)。
抛开法律层面的规则不谈,我们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看这类事件。商家为什么要去平台开店?原因无非两点:第一,自建平台划不来;第二,就是想通过平台的高人气和流量优势多卖点货嘛(当然,前几年去线上卖货最重要的考虑还是线上成本低,不过这个优势现在基本已经荡然无存了)。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现行的背景下,多平台策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而平台间挟商家相互掐架,商家倒成了受害者,最苦恼的是受伤了你还不敢说(这就好比小学生被校长欺负了还不敢跟父母诉苦一样,谁让你在人家学校里念书呢?)。可惜的是,这种状况目前几乎没办法解决(除非行政手段的介入)。因为从市场环境来看,国内的平台级电商正在而且最终一定会形成寡头局面,而只要寡头格局存在,平台之间的战争就不会停止,战争不停,作为筹码的商家也一定逃不掉被裹挟的命运。
2、代运营商鱼龙混杂,受伤的却总是甲方
如果你是一个小工厂的老板,我估计你接到的最多的电话不是追债的就是TP商,代运营这个模式一直被业内所诟病,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十个代孕九个坑,经常有朋友来找我推荐一些靠谱的TP商的时候我都直接告诉他,也许有靠谱的,但是我不认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有一个线下年流水2亿的品牌电商负责人过来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也是一样的)。当然,我不否认确实有一些有实力丶有良心的TP商尽心尽力的与商家沟通,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帮助一部分商家成功走进了线上。
但现在大部分的TP商都是在靠忽悠赚钱,几乎跟这两年风行起来的微博代运营一样,随便摘几个别人的案例就敢把自己吹上天。去年我见到一位石狮的童装厂的老板,跟他谈到电商的时候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开骂,原因是他被厦门的一家TP商忽悠,投了50万开了天猫,一年还没卖掉5万块钱的货。他告诉我,如果你去晋江、石狮走一走,像他这样被骗的不在少数。
这里我想到一个小段子:天堂门坏了,上帝要招标重修。印度人说:3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费1千,人工费1千,我自己赚1千;来个德国人说:要6千元,材料费2千,人工2千,自己赚2千;最后中国人淡定地说:这个要9千元,3千给你,3千我的,剩下3千给那个印度人干。上帝拍案:中标!
除了拿一些虚假案例忽悠之外,有不少TP商干的就是这个勾当,拿下合同之后再外包给其他公司或者一些学生(没错,确实就是学生),受伤的永远都是甲方。当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组建团队来做的时候,他说自己招人更苦,合适的人几乎招不到,他的一些朋友就上了这样的当(这里谈到招人的问题,接下来会说到)。
我想这样的事情应该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会深有体会,作为电商人除了茶余饭后拿这些事调侃因不懂电商而受伤的老板之外,是不是应该要反思?作为平台商是不是还能为这个行业再多做点事情?
3、人才紧缺,南郭先生们趁火打劫
由于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高歌猛进的态势,而电商人才的培养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导致人才的供应一直跟不上行业的需求,因此缺人几乎成了整个行业的普遍困扰。
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去一家电商公司干一年客服,之后跳槽就可以去应聘个运营的职位了,运营的职位干一年,你就可以再换家公司去当个店长了,店长再干一年再跳槽就可以应聘总监了。这虽然是个段子,但多多少少可以反应出这个行业的现状。
除了感叹行业的超速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极度不匹配之外,我更佩服那些敢于吹嘘自己的求职者。我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人,甚至连一个都没开过淘宝店的人,就成功获得了一个大工厂的老板的信任,担任电商业务负责人,主持筹建该公司的电商事业部(估计很多人很想知道这个人后来怎么样了,我告诉你吧,他干了两个月后就呆不下去自己辞职了)。你是不是觉得触目惊心?
去年我也跟很多人探讨过这个话题,结论是这个问题目前也无法解决,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商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状况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再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总有些人能成功的忽悠到一些土老板,总有一些土老板会被那些奇葩忽悠到。
4、传统企业盲目入网,说多了都是泪啊
去年双十一过后,我就跟一些做电商的朋友说,这下不知道多少厂长要坐不住了。一系列电商行业的相关数据丶一篇篇鼓吹电商的媒体文章,不断的刺激着那些原本老老实实经营个小工厂过着舒适日子的小老板们,纷纷烧钱组建团队丶触网丶然后就是心碎。这也直接导致现在大部分传统行业的老板对电商有了阴影,一方面很想赶上电商行业大发展的这波浪潮把自己的企业再推上一个高度,另一方面又极度害怕被骗。
你可以骂那些不懂互联网的土老板们,他们不理智丶没有想清楚就盲目入网,但如果没有一些知名人士的鼓吹丶没有不负责的代运营商的无节操忽悠或者部分滥竽充数的职业经理人的游说,他们或许不至于那么盲目。
5、假货充斥,抄袭盛行,商家消费者双双受伤
说到假货,大家应该会想到一个地方:莆田。曾经,淘宝上将近80%的篮球运动鞋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其中以仿制耐克丶阿迪达斯等品牌运动鞋为主,这些售假行为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极大的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秩序。
不过相比于卖假货,随心所欲的抄袭,则是对商家造成了一种更为隐蔽的伤害。化妆品丶服装这两大类目应该算是抄袭的重灾区。你辛辛苦苦设计丶研发出来的新品种,上架没多久你就看到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出现在另一家店面,而且可能卖的比你还要好。这种情况就好比高考的时候,人家抄袭你的,结果他考的分数还比你高,你没考上大学人家拿到录取通知书了。
这种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除了因为国内商家对知识产权丶商标的保护意识不足之外,我们强大的政府以及动不动就约架的平台是不是也可以做点什么?
6、培训师们满载而归
如果你是做电商的,如果你有加一些电商行业的群,我估计你会经常收到一些培训班的邮件(当然,还有什么XX峰会丶XX论坛之类的混圈子的邀请,这个也会在后面讲到),有些比较便宜,有些是天价,也有一批培训师在YY上非常活跃,他们真正做到了躺着也能把钱赚了(因为他们在家里躺在床上也能给你们讲课,而你还以为他正襟危坐在办公桌前劳累,培训课结束了你还特地给他发句“晚安”,哈哈,你们可别又来喷我,事实特么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其实我真心佩服培训行业的人,不管哪个行业兴起,他们总是能最快的嗅到商机,然后迅速进去捞一把(看到这句话估计有一部分培训圈的人会要出来喷我,还好我已经习惯了。培训圈有一些靠谱的人跟公司,但大部分用骗这个字来形容他们应该不过分)。培训师们一般都挂着XX机构丶XX大学或者打着XX大师的学生(也有把自己说成是XX第N代传人的)的名号,这样好显得高端一点,忽悠起来也容易一些。
我说大部分培训都是坑,可能你不相信,在我看来,这东西就跟专家大师们做的案例分析一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你如果真那么牛逼,还要冒着被人骂的风险出来靠讲课来换点儿生活费么(当然,可能也有一些人报着普度众生的心态来做培训的,不过我不认识,如果你知道有,一定要告诉我哦)?
另外,由于国内的商业环境,你的东西非常容易被别人复制。真正核心的东西你是很难通过案例分析或者培训班学到的,因为一旦培训师们把他最核心的东西教给你了,他也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
7、做事的人少了,混圈子的多了
微博上经常看到一些混圈子的人在秀节操下限,甚至有人直接就标榜自己是混圈子的,这一类人一般没什么实际能力,完全靠混关系丶混人脉丶傍大款来伪装自己(如果你身边有到处赶场混圈子丶遇到一个稍稍有点儿名气的人就上去合影的人,你最好离他远一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商圈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而另外一些人就看到了商机,有事没事就整个XX电商高峰论坛丶XX电商峰会之类的活动来满足一些人混圈子的需求(如果我说的没错,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说不定哪儿哪儿就凑了一桌人在探讨电商大趋势)。以前这种事儿北方的电商圈玩的比较多,现在连一向务实的南方人也开始热衷于凑这种热闹了。
事实上大部分商家参加这种活动基本没什么意义,与其花时间去参加这类活动,倒不如坐在家里好好看下直通车数据。如果你真要说参与这种活动有什么好处的话,我想可能是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之后你就会感觉自己好像更牛逼了(我不得不提醒下,这只是感觉,完全只是你的感觉,别想太多),然后整天有事没事跟身边人说我上次在XX大会上遇到谁谁谁了丶在XX论坛上还跟谁谁谁合影了,然后搞得身边的人也一个个的坐不住了。
原作者:陈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