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网络营销

口碑营销成“皇帝的新衣”

发表时间: 2013-8-30 11:45:26



 

 

  “零差评”让评论沦为营销修辞,“观众零差评”更是一个美丽的气泡,网络技术已经让这种选择性评论变得简单而失去公道性。
  今天,在影视剧的市场推广中,“零差评”成了“修辞”!影评人史航日前发微博质疑影视圈的“零差评”现象。搜索近年来的报道,继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后,大家对其收获“零差评”津津乐道,继而引发了“零差评”热。除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励志电影《逆光飞翔》这些口碑不错的作品被誉为“零差评”外,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这些影片也都被冠以“零差评”的说法。这种现象被观众戏称,“曾经有水军的大肆搅局,如今有‘零差评’的一团和气。”
  其实,仔细推敲,“零差评”表面上来自专业评论、观众打分,看似中立客观像文艺评论,实际上却有影视剧宣传做推手,带有市场营销和炒作的嫌疑。有专家指出,从之前热闹的“交口称赞”到眼下言必称“零差评”,影视圈似乎正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口碑”。不过从花钱请人异口同声地“称赞”,到定向搜索网络中的“好评”,过滤出的“零差评”不是真评论真口碑,不过是“皇帝新衣”式的营销手段。
  “零差评”最早指的是购物网站上卖家没有被买家评论为“差”,意味着卖家的商品和服务受到市场的认可。“零差评”被文娱圈子大量“借用”并成为热词,源自今年上档的多部影视剧,“零差评”几乎是影视剧的“标准配置”。业内人士称,现在连一些舞台剧也出现了不少“零差评”作品。观众抱怨,想通过评论风向选择看什么,实在困难,因为现在到处是“零差评”剧,到底谁能最终胜出,已不再靠作品本身质量说话,而是看哪家的吆喝声音大。
  综观各论坛上的“零差评”,来源有二:一是出自业内“高端人士”,他们往往先于普通观众获邀参加试映彩排,然后发布评论;二是所谓观众点评,这些评论大多留在网站论坛中。
  众口一词的“零差评”现象,让专家一语道破天机:“高端人士”大多是主创人员在业界的好友,或是拿“稿费”替人说话的“评论家”,这种碍于面子说的好话,怎能体现作品真正的价值?而“观众零差评”更是一个美丽的气泡。一位电影宣传人员表示,哪有看了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观众不可能“零差评”。网站上的观众评论,已经被通过关键词搜索“过滤”了,搜索的关键词一定是“好”、“不错”、“感人”、“真棒”……选择性地报喜不报忧,网络技术已经让这种选择性营销策略变得很简单。
  “口碑营销不能成为皇帝的新衣。”一位资深电影人表示,观众已经学会用自己的感受检验各种吆喝,如果观众的感受和宣传落差很大,零差评只能引发反感,甚至将作品扣上炒作的帽子。观众要么见得多了扭头就走,要么因为情绪抵触而让作品恶评如潮。何况,作为创作者,也应该听到不同的声音,因为好与坏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沉浸在自我构建的零差评世界中,不会是一个有担当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