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对中概股的深远影响
发表时间: 2014-9-22 14:20:03
中概公司是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的统称,阿里路演时表示自己“不应被视为中概公司,而是全球性互联网企业”。“去中概化”显然是“不想跟小伙伴玩儿”了,但阿里巨大的体量和品牌号召力对中概股板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阿里上市对中概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估值两个方面:
“抽水”是暂时的,“引水”是长久的
阿里确定赴美上市后,一种观点相当流行:阿里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后二级市场的交易将象“黑洞”一样吸引大量资金。其它中概公司,想上市的无资可募,已上市的股价大跌。最极端的说法是“阿里之后、寸草不生”。京东、聚美、智联、猎豹、迅雷等大小伙伴本着“宁信其有”的态度,纷纷加快上市进程,确保抢在阿里上市前搞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近来中概股的波动亦被一些人解读为阿里“抽水”的恶果。
其实,主流资金岂是买几手阿里还得拆东墙补西墙的“屌丝”,如果看淡中概股或看淡中国经济早撤了,不会等到阿里上市前夜。如果阿里真的造成“资金紧张”,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应当是大市值中概股,比如市值740亿美元的百度和市值400亿美元的京东。事实上,这两只股票近来走势强劲,股价均维持在历史高位附近。另外,前一周出现较大跌幅的新浪微博、欢聚时代、58同城等亦在阿里上市当周开始收复失地。
短期看,阿里必将吸引中概股投资人的注意力以及它们的资金。但如果因此看淡中概股就是“瞎子摸象”了,只摸到中概股,不知美国资本市场规模有多大。在总市值约17万亿美元的美国资本市场里,中概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叶扁舟。根据虎嗅统计,今年一季度排名前27位的中概股市值合计仅为1474亿美元,不到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7家企业市值加起来相当于一匹亚马逊、小半只谷歌或四分之一个苹果!
说到资金,美国其它投资机构和个人不算、世界各国涌入的资金不算,仅美国养老基金的资产就超过20万亿美元。 为中概股的忧心者多数从资金面考量,以为阿里抽走200亿美元,市场就会一片凄凉。但我们不应只看到阿里会“抽水”,更应想到“引水”。
由于中国经济被看好而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还未放开,中概股是投资中国的便捷途径。但国际上的大型基金非常挑剔,市值低于XX亿美元不投、市盈率高于XX倍不投,风险高的板块儿不投……过去,中概股的盘子都太小了,除了百度尽是些“毛细管”,难以吸引那些管理几百上千亿美元的机构。更可悲的是,不仅缺少“明星”而且许多美国投资者都是通过“财务造假”丑闻知晓中概股的。不客气地说,中概股在美国投资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不佳,好比是“ST中概”,整个板块都难以进入主流资金的“投资项目池”。
明星公司对中概股的意义犹如明星之于影片,此前中概市明星公司偏少,京东上市前市值超过200百亿美元的只有百度一家。明星股对板块有多重要,不妨看一个反面的例子——香港创业板: 2000年是香港创业板的元年,TOM等重量级公司的上市引发认购狂潮、47家新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48亿港元。这样的开头可谓不错,不幸的是香港创业板的元年居然也成为它的顶峰,此后它离东方纳斯达克的梦想越来越遥远了:2004年新上市21家、募集资金不到27亿港元;到2005年创业新上市公司跌到个位数,二级市场交易极为惨淡。以8月份为例,201家上市公司总的成交额仅30亿港元,其中42家公司没有成交记录,几分钱的“仙股”遍地都是…… 香港创业板的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港交所在制度设计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允许优秀公司”转板”。随着TOM、凤凰、新奥能源等优秀企业陆续转到香港主板上市,创业板明星流失殆尽,主流资金怎会在这样一个板块停留?
而美国纳斯达克牢牢稳住明星企业,苹果、微软、谷歌、思科也从来不会有转到“纽约主板”上市才光荣的念头。试想,如果上述明星企业悉数离开,纳斯达克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随着阿里、京东上市,中概念股总市值已轻松超过4000亿美元,较年初增加一倍以上。中概股这个投资管道不仅粗了,而且正正地插在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部位。创下IPO募集金额之最的阿里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市场的话题中心,中概股整曝光率空前提高,对中国公司起心动态的投资人不在少数。此外,阿里上市也在中国投资者中引发开立美股帐户的热潮,资金一旦入市谁规定只能投阿里一家?
总之,阿里虽然抽走(募集)了200多亿美元,却会引来数倍于此的资金参与中概股投资。这些资金不是来炒网秦的,它们是冲优质、大市值、行业龙头公司来的,百度、京东、奇虎360、携程们的受益会比其它企业高。
阿里对中概股估值的影响
阿里上市后,成为中概股估值最重要参照标准,它的各项指标会被拿来与其它公司横比竖比。营收增长多少?毛利润率?净利润增速?移动端收入占比?虽然不准确,但可以帮助投资人大致判断研究对象被高估还是低估。
有个笑话:小镇教堂及火车站各有一个钟楼,教堂根据车站传来的钟声校对时间,车站也是如此……其实,这个的笑话每天都在资本市场发生:牛市流行“填谷模式”,就是以市值大、市盈率高者为参照,寻找所谓的“价值洼地”进行投资。这时阿里将带动板块估值中心上移, “小伙伴”要祈祷阿里大涨;熊市启动“削峰模式”,就是以值小、市盈率低者为参照,做空“高高在上”的个股——这时就轮到阿里祈祷“小伙伴”少跌了。
假如阿里上市赶上的这波牛市还能持续一段时间,那么中概股将出现估值中枢上移的情况,有条件的个股会这样讲故事:
比如百度:Q2营收19.5亿美元、净利润5.4亿美元。以市值740亿美元计,百度年化的市销率、市盈率分别为9.5倍和34倍。如果阿里的市值按2000亿美元计算、Q2营收24.8亿美元、净利润11亿美元(剔除非经常性收入),阿里年化的市销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5倍。仅从净利润出发,采用相同的市盈率,百度市值应当是阿里的一半。再考虑到,阿里有合伙人、支付宝、移动端变现能力差等“瑕疵”,而百度2014Q2营收同比增长58.5%、30%营收来自移动端等情况,百度的估值应以阿里的一半为下限,向上浮动。
再比如京东:由于模式不同总交易金额(GMV)不好拿来与阿里比,以营收而论京东2014Q2同比增长64%,高于阿里。考虑到阿里移动端变现能力远低于PC端、物流配送改进效果还需观察等因素,京东市值应不低于阿里的四分之一,阿里市值如能稳在2000亿美元,京东合理市值约为500亿美元。
类似地,奇虎360、携程、聚美等都可以“揪着阿里大大”的尾巴,让自己的市值涨一截。中概股的整个估值就这样被拉高。诸家公司,不论与阿里有什么过节,都不要盼着阿里重蹈Facebook覆辙!
如果美国资本市场转熊,或者中概出现新的害群之马,或者某些个股被做空成功(就在阿里上市的前一周,500彩票网和纪互联被做空),阿里难免被“小伙伴”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