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互联网

从《参考消息》看微信支付黑盒子式特权运作

发表时间: 2013-10-22 14:32:18




 

  今早很受关注的一个消息是,曾在搜狐新闻客户端获得了300万广告费的《参考消息》,率先吃上了微信支付的蛋糕。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体验来看,微信为它开放的场景并不是很核心,目前主要是支持微信支付订报刊以及电子报,与其说是一个突破,更不如说是试水。
  不过,在微信5.0版本上线后,微信陆续开放的支付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让各方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心痒难耐。
  从微信游戏里购买表情,到陈坤的会员增值功能,再到参考消息,越来越多的支付案例,用户可以越来越多地把行为圈定在微信之内,而不用转移到其他第三方支付,从而形成完整闭环。从这些试水的频度和深度来看,面向整个公众号的阅读付费接口的全面开放,或许也已经为时不远。

微信“黑盒子”式的特权化运作
  不过,如同过去大家所熟悉的,微信的这次尝试,依然还是“黑盒子”式的特权化运作,直到结果出来,才为外界所知。

关于这一点,外界一直颇多质疑。
  比如很多人反映的“群权限”,统计数据平台开放前的数据查看权限,包括公众平台的消息群发数量权限,接口开放权限等等,这些权限的开放程度与开放范围,一直都是在“黑盒子”里,谁有限限,谁有多大的权限,比拼的只能是在腾讯高层或是广研院内部,尤其是与马化腾或张小龙的关系亲密度。

“黑盒子”式运作会带来隐患
  从一个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我们可以理解,从QQ时代至今,无论QQ、空间还是在游戏,都是不同的付费标准,对应不同的特权。这样的“特权”模式,一直是腾讯在互联网免费经济基础上的核心盈利武器。
  但可以注意到的是,这些特权都做到了“明码标价”的可量化与透明化,这也是这些特权能成为腾讯盈利基石的制度基础。
  而在微信平台上,这些“特权”的运转方式,由于“黑盒子”的封闭性,资源和信息都高度不对称,一旦规模扩大,就有可能导致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的太多问题,比如权责利混乱、利益团体寻租盛行、乃至更多更大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整个业务体系的彻底崩坏。
  如果,“黑盒子”只是在业务前期的,短期内的业务试验不得已之举,尚且无伤大雅,但如果未来仍然维持,则将成为微信的祸乱之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近坊间流传的,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向服务号收费的传闻,虽然很多人有所微词,但在我看来,这个费应该收,即使费用标准未必多高,甚至可以分层级,并容许免费级的服务存在,但一定要以这样的体系,来将“黑盒子”阳光化,才是正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