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好的互联网产品,都先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感”}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好的互联网产品,都先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感”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
之前与朋友聊起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快手”这款短视频APP很low? 其实这样的定义不无道理:快手首页上充斥的各种毁三观、无下限、low穿地心的视频内容,确实很难让人对这款产品有很好的印象。当然,觉得“快手”low的这些人,脑中的回路一定是这样的:
这样的思考逻辑,和“这个学校的学生成绩这么差,素质这么低,这个学校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很像——但互联网产品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学校招生时有自己的门槛,什么样的学生我可以收,什么样的学生太差我不能收,学校自身是有要求的;甚至学校已经收入的学生,如果后期表现不好也会被劝退——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选择标准。 但互联网产品不同,产品自身不具备筛选用户的机制,甚至不仅不筛选,反而更加希望大量的用户注入,越多越好。即使有的用户发布不良内容或者挑起事端,只要不触碰法律底线,产品平台是不会将用户驱逐出去的。北京电动网络营销内容 学校是选择优质用户,依靠口碑为自身的品牌赋能。产品是被用户选择,依靠产品体验为用户赋能。 被批判low的“快手”是替用户背了锅,真正low的其实是用户自身。 而让用户自身low的一面无限放大的原因,正是快手所为用户赋能的结果:
日活6000万的快手,放大的是我们在日益紧张的生活压力下所暴露的“焦虑感”。而人们不愿意面对快手低俗的内容,批评其low,其实是对内心隐藏已久的“焦虑感”被如此的公开与释放下的恐慌与逃避。 什么是焦虑感许多人一说到“焦虑”,就将其联想到精神疾病。其实不然,焦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具体的定义如下: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焦虑感产生主要源自于:人类对于环境以及生存适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焦虑感”无处不在:
以上的场景都是基于焦虑感产生的,而这种焦虑感也为我们带来了正向的积极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感如果超过阈值,会产生反向的、破坏性的效果。 比如当你看到同事都在看业务资料不理你,你的焦虑感是“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是不是我又做错什么了”,你的焦虑感被无限放大,呼吸急促精神紧张,最后开会的时候被领导提问而表现失常。 这也就是上文定义中提到的“病理性焦虑”:你的应激反应,生理特征影响到了你正常的社会功能,就会带来反效果。 适度的焦虑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过度的焦虑感将会损害我们的生活。 所以,高频且适时的释放并减轻用户的焦虑感,将会为用户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作用,让用户爱不释手。 如何缓解焦虑感笔者根据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以及一系列突发情况,将“焦虑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时间焦虑主要是指用户处于时间紧迫的场景中时,所产生的为摆脱时间压力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同理,信息焦虑是指当用户处于信息匮乏的场景中时,为摆脱信息不对称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但同时,时间焦虑与信息焦虑也具有反向结果:如果用户时间非常充裕无所事事时,也会产生因为时间资源过多不知如何利用的焦虑感。而如果当用户短时间内接受到大量信息时,会产生因为信息过多不知如何迅速反馈的焦虑。 环境焦虑是指用户处于社会环境或社会团体中时,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群体性情绪或群体性特网络销售简介征,而产生的焦虑感。 上文中提到的三个例子,“迟到”,“开会”,“拿伞”便分别是这三种焦虑的体现方式。 而这三种焦虑,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隐藏最深,但又是最普遍的痛点。 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最耳熟能详的三个像素级产品,来讲解为什么这三大焦虑是人最普遍的痛点,也来讲讲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三款产品。 微信 VS 时间焦虑微信的成功,取决于解决了人们本质上的时间焦虑。这种时间上的焦虑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微信作为工具产品,降低了人在生活场景下因效率低下,时间紧缺而产生的时间焦虑;另一方面,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提升了用户对于一款通讯产品的信任背书。 用户在使用微信给其他人发微信时,默认了这是一种比打电话更节约时间,降低时间焦虑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 发微信的用户,可以选择依据实际情况发送文字或语音,分别对应两种不同场景:
这两种场景下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户的时间焦虑。
这是从发微信的用户这一方来考虑的,那针对接收微信的用户这一方来考虑,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用户在接受到微信时,首先文字是最通用最直接的形式,信息接收方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信息内容。但问题在于:文字信息是由信息发出者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输入而来的。 信息接收方虽然可以直接的获取信息内容,但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来等待对方打字的时间消耗——这一定会带来时间焦虑。 相信许多人都会对着“对方正在输入”这几个字翘首等待:快点给我把信息发过来啊。 而这样的“对方正在输入”状态提示设计,恰恰是为了减轻用户的“焦虑”而设计。 提示信息的目的在于给用户以正向暗示:“对方正在打字,不是在干别的不回你”。 这样的积极引导可以减轻用户的时间焦虑,但绝不会消除,因为实打实的时间成本是付出了的。 所以,此时微信的语音信息功能就产生了价值。 它可能不够直观清晰的表达对方的意思,但是它可以快速的将信息传递出去,信息接收方只需要点击一下即可获取。 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体验“时间焦虑”,信息传递过程已经结束。 当然了,适度的正向积极暗示还是需要的,比如“对方正在说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象,信息焦虑与时间焦虑经常共同出现,相互制衡。 信息焦虑刚刚消除,用户得到了直接、准确、完整的信息;但这样的信息质量又一定会消耗时间,时间焦虑马上接踵而至。时间焦虑一消除,用户可以快速、及时的接受到信息;但信息质量不高,完整度低,信息焦虑马上也会浮出水面。 百度VS 信息焦虑百度商业帝国的崛起,离不开百度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的崛起,又与用户的信息焦虑息息相关。用户产生信息焦虑的场景非常明确,主要分为两方面:
那么问题其实也就可以概括成两部分:一为效率,二为质量。 用户的需求痛点就在于:付出最低的搜索成本,获取质量最高的搜索结果;或者最高效率的获取搜索结果。 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搜索引擎与百度百科的产品定位与出发点。
至此,用户对于信息的焦虑已经被初步解决,但随着用户对产品使用的不断深入,用户的信息焦虑也会不断深入,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处理这两个层面的焦虑? 主要在于通过前端界面指引,以及通过后台优化数据结果。 前端界面指引的方式,主要通过缩短用户输入字段长度的方式,来为用户降低信息获取产生的焦虑。通过输入“怎么”,前端会给用户推出相应的搜索推荐词条。用户可以直接点选与自己搜索意向相近的词条直接获取信息结果。一般是用户输入的启动搜索引导词越长,系统给出的推荐词条越准确。 在搜索启动引导词较短,比如只输入“怎么”的时候,下拉列表给出的搜索指引词往往是用户产生搜索行为频次最多的词,比如“怎么开网店”,“怎么能长高”。但往往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因为用户产生急迫搜索行为的场景,往往是非常特定的环境与场景下。 但目前这种启动搜索引导词的推荐策略正在发生转变。比如当输入“怎么”关键词时,前三条的推荐搜索词条往往还是系统搜索最热的词条,但第四条往往是根据用户的日常搜索行为进行分析,所推测出的搜索关键词。 比如之前我在电脑上安装R studio的rjava包时,需要版本对应;要提前关注R自带的位数版本是32位还是64位。我在百度上搜索过“怎么看R studio是32位还是64位”这个词条。但是在我第二天再在输入框中输入“怎么”的时候,下拉列表里第四条“怎么看电脑是32位还是64位”就有意识的参考了我之前的搜索行为。 另外像语音搜索,图片搜索等搜索交互方式的优化,在此就不赘述了,属于对信息输入方式的改进。 我们先从搜索流程上梳理,用户从产生信息焦虑,到完成信息搜索,主要流程在于: 产生搜索动机→搜索词输入→搜索词确认→筛选搜索结果 那么根据用户使用场景,制定优化方案。主要分为改进信息输入方式,例如语音输入、图片搜索:
无论是哪种解决方案,都是为了解决用户信息焦虑中的两个核心痛点:效率、质量。 淘宝 VS 环境焦虑环境焦虑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焦虑感。这里面的环境主要指的两个层面。
第一种环境焦虑其实比较好理解,常见的比如说如果外面下雨了,如果没带伞,会因为天气环境突然变化而产生焦虑。 又或者说家里家里东西摆放太杂乱,下班回家看到一团乱麻的陈设布置会产生焦虑感;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主要陈述下第二种环境焦虑: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场景中的焦虑感。 我们首先思考下传统购物场景下人们容易产生的焦虑感。 相信我们身边有很多喜欢逛街的女生,享受在商场中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快感。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他们非常讨厌逛街,主要包括大部分男生以及一小部分女生。 他们不喜欢逛街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懒”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环境焦虑感。 在购物场景中,人们的环境焦虑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可焦虑的?逛街就会人多啊”,“人多怎么了,人多逛街热闹”。 不得不承认,喜欢人多的环境的人,喜欢社交的人、喜欢和社会打交道的人确实大有人在。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确实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人多嘈杂的环境,不喜欢与人有过多社交,不喜欢与社会有过多接触。他们的焦虑阈值低,一方面是因为性格因素,也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压力。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淘宝是如何解决用户的“环境焦虑”的: 传统的商场购物,用户需要完成从 家→商场→商铺→货架→试衣间→收银台 的五次场景转换,随之而来伴随着五次可能因为环境与人群带来的环境焦虑。 如果商品不合适,后三个场景还要进行多次循环,产生的环境焦虑次数倍增。 而通过淘宝进行购物,用户不用出门,只需在家里即可完成全部购物行为——包括首先进入淘宝APP,透过搜索词进行描述后搜索,筛选商品后进行支付行为。 用户在整个流程中不用与人进行任何面对面的社交行为,也不用更换环境与场景,即可满足消费需求。环境焦虑被完全消除。 但通过搜索词进行搜索商品,会产生大量的搜索信息,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习惯去进行信息筛选。用户在这个反馈下还会产生信息焦虑。 但通过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消除这种因信息过剩而产生的信息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搜索结果质量。 在这个背景下,一系列的商品推荐板块或社区被放置在搜索栏下方,以内容商品文章或榜单的形式呈现。用户在无意识进行搜索行为的情况下,完成对商品的了解、跳转、购买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是用户自主去筛选的,而是根据用户的日常购买行为形成“消费行为画像”,主动先去帮用户去筛选信息。 用户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浏览行为,不是去筛选信息,而是去确认信息。 每一次的确认,会优化用户消费画像,为下一次的信息筛选服务。甚至在更理想的状态下,甚至用户进入商品推荐板块浏览信息也会觉得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产生时间焦虑。 那么此时,通过已经不断量化与丰富的用户购买行为信息,并结合季节、时装潮流、热点事件等外部环境因素,为用户推送一个量身定做的push信息,用户点击后即可进行浏览,无需在进入app,进入商品推荐板块。 而这其实也是电商3.0的发展趋势:精准营销。无论是多元化消费场景,还是垂直化电商内容,宗旨都在“精准”。而“环境焦虑”、“信息焦虑”、“时间焦虑”势必会影响精准化推介的效果。 总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活动节点在不断的扩大与延伸,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人们不在追求多,而在于追求精。人们都想让自己活得更有质量,让生命更加有厚度,有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碎片化阅读、知识付费、信息聚合类产品火爆的原因:人们越是想追求质量,越想追求个人的价值,就越容易焦虑;而一旦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理,人们反而就越容易从众,继而产生市场。 就像张宁说过的一段话:
互联网产品要做的,不是为了利用用户心理,操控市场,追求利益变现;而是从本质上为用户消除焦虑,产生价值,完成用户个人价值的升华。 这也是最后我想说的:我不喜欢所谓的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产品。碎片化阅读产品并不会为用户带来价值,因为这种在用户无意识状态下、从众心理的支配下的粗暴信息输送,长时间状态只会带来壁垒,与焦虑。 而虽然快手被大众批评low,但他为记录生活的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完成了用户个人价值的蝶变。 浏览快手内容的人会在众多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人格认同——你还是那个你,你的价值被不断强化。即使有人抨击你low,但至少你还是你自己,你的价值没人能够改变。 消除焦虑的方法不是去盲目的选择解决方法,而是要学会正视自己,找到自身的价值。 我觉得不论对于人还是产品,都同样适用。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用户与PM共勉: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专栏作家#CHinos,公众号:chinoslab,专栏作家。热爱自媒体的信息流产品经理。欢迎交流 本文由 @CHinos 独家首发于。, |
上一篇:用户调研:让你的用户好好说话
下一篇:几种常用的可用性测试的方法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好的互联网产品,都先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感””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好的互联网产品,都先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感”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互联网产品, 焦虑感,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