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

时间:2021-07-16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学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的“2018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近年来国内产业蓬勃发展,正在加速从互联网行业向制造、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延伸拓展,并助力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影响日益深远,而企业不断“上云”则催生工业新态势。

数字经济时代,上云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大势。



千亿蓝海市场启动在即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计划目标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云计算应用能基本普及,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掌握云计算关键技术,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骨干企业。

时下云计算产业在我国已全面爆发,无论是传统软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甚至连电信运营商和众多创业企业都纷纷涌进这一市场。

当前,云计算正在加速从互联网行业向制造、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延伸拓展,技术创新活跃度不断提升,深刻影响各行各业,制造企业上云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2013-2017年我国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年均增长超过146%。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陆续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工业云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获得高度重视。IDC机构认为,考虑产品更新与迭代,2020年工业云市场规模可达1500亿元。

2017年以后,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跟进企业上云政策,助推企业加速上云,工业互联网第一轮投资帷幕开启。



工信部下一步将重点建平台,分期分批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百万工业企业上云,以工业设备上云牵引平台技术迭代和功能演进。

催生工业新态势



当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不断融合渗透,工业云应运而生,企业纷纷上云,助推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工业新态势。

如今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降低投入成本并保证投资回报率是当前企业迫切所需的,企业上云成为制造业必然的需求,制造业加速拥抱云计算。

在信息技术与工业均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工业云的产业化应用得到了各企业的重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搭建自己的云平台。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面向市场推出Mind Sphere——西门子工业云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企业可将其作为预防性服务、能源数据管理、工厂资源优化等数字化服务的基新媒体的营销模式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则为工业开发者推出了工业云平台——GE Predix和开发者门户。

而在国内,随着政府的推动,也已建设完成一批工业云平台,面向企业提供工业软件、知识库、标准库、制造装备等资源集成共享服务。同时,各自动化企业也不甘示弱,在工业云领域加紧布局,积极面向社会提供工业云服务,扩大工业云产业的规模。

工业云的完善和发展依托的是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定制化、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将借助工业云平台来实现制造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协同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从时下阿里云、腾讯云等企业与制造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云计算助力传统制造行业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央视广告报价并助力商业模式转变;其次,满足制造业的定制化、个性化趋势;再次,助力制造业的海外战略。

“企业上云”是企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推动云应用软件和服务在企业中大量应用,是发展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的必要手段。

未来,“用云量”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企业先进的标志,也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指标。

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

上一篇: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哪些业务收益
下一篇: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企业上云仍需各方统筹


版权声明:以上主题为“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或者来至于网络。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
扫码咨询
    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企业上云催生工业新态势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云计算产业发展,云计算发

关于 | 业务 | 案例 | 免责 | 隐私
客服邮箱:545321@QQ.com
电话:400-021-1330 | 客服QQ:545321
沪ICP备12034177号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