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危机公关公司”的网站截图
一则揭示行业黑幕的新闻,一夜之间不见踪影;一个现身说法的帖子,看了一次就再也搜索不到……
事实上,它们很可能被“PR”了。PR,英文单词publicrelation(中文意:公共关系)首字母的缩写。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做PR的也就是从事危机公关成都视频广告制作的人,早已成为一种。他们被称为“删帖人”。
新闻媒体的监督报道发出后,如何阻止继续追踪报道、删除网络上大量的转载稿,是“PR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最大赢利点。
删帖:问题企业和“小沈阳”都需要
连日来,通过对多家“危机公关公司”的明察暗访,记者发现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平时,它们以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的身份对外接洽。至于主要业务,无论是商业品牌,还是一些个人客户,需要他们做的大多是删除负面新闻或帖子,即“删帖”。
举例来说,去年至今年年初,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牛奶企业可谓家家自危。在暗访中,一“PR人”告诉记者,一家知名乳业企业被山东新闻媒体后迅速联系到他,要求只有一个,就是立刻删除网上飞速蔓延的转载稿。
从事该行业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客户花钱删除的不仅是负面新闻,有时一些正面的、普通人之间的“攻击帖”也在其列。
她举例说,今年春晚“小沈阳”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很快,一些有关他演出的视频,就被大量网站转载。但由于小沈阳新节目推出较慢,为保证到各地演出的票房收入,一些网上视频就要被删掉。
“PR人”:“我们管它叫品牌维护”
为深入了解“危机公关行业”的内幕,记者以企业出现负面报道、公司总部要求删帖为名联系了多家“危机公关公司”。
记者发现,这些公司将潜在“客户”的心理拿捏得十分准确。在网上一则广告中,一公司对外推介的标题就是“企业危机公关、删除负面信息”,并留下手机号和QQ号等联系方式。19日,记者通过对方的手机号码与该公司取得联系,表达了要删除网上负面新闻的想法。闻听此言,自称姓顾的男子开始介绍公司的“辉煌业绩”,称“给你说一些也没事,很多大品牌都是我们公司的客户”,并列出了大量品牌及“合作案例”,其“客流”涉及家电、房地产、食品、保险公司等众多行业。
交谈中,每当记者提到“危机公关”一词,顾姓男子都会予以“纠正”,称“按照行业对外的通行说法,这叫品牌维护”。
暴利:一单收费最高达几十万元
暗访中,虽然大多危机公关公司都自称“是帮助客户渡过难关”,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唯利是图,被删报道对社会公众是否有益则全然不顾。以眼下某涉嫌价格欺诈的品牌为例,顾姓男子告诉记者,若要删除新闻网上的一篇负面报道,价格一般在2000元。如果一个知名企业出现负面报道,一旦形成批量转载,仅“删帖”的“一单”生意就需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元。更多时候,整体收费还要“视具体要删除内容的技术难度而定”,酌情添加。
市民:企业“删帖”不负责任
很多“PR人”拥有自己的行业链条:固定的客户群、不期而至的揭黑性新闻报道、利益均沾的网站内部人士等。在一匿名的“PR人”向记者提供的“合作媒体名单”中,新浪、搜狐和网易等数十家知名网站赫然在列。但即便这些“PR人”也承认,对于病急乱投医的企业来说,“删帖”背后存在着更大的隐患。
暗访中,记者获悉了一则真实案例。今年3月,一家“危机公关公司”代理了某品牌在山东的“删帖”任务后,伪造刊发负面报道的报社所在的新闻网的公章,以传真形式要求各大网站撤销相关转载稿件,并污蔑媒体报道内容失实。
结果,此事不久被当初刊载此事的媒体发现,从而险些酿成另一起更大的负面新闻事件。
很多市民告诉记者,如果被曝光企业采取花钱“删帖”的方式企图隐瞒存在的问题,是“非正规的品牌的下三烂手段”。很多人认为,这阻碍了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自由,会严重影响其品牌形象。
律师:“删帖”侵犯公众知情权
20日下午,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最新的工商经营范围中并无“危机公关”一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企业与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签订合同,规定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删除新闻监督稿件的做法,与被曝光企业恶意收购报纸并无二致。”对于问题“删帖”软文推送应对监督报道的做法,山东德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苏传孝认为,虽然很多人认为,对这样的行为缺乏直接的规定,暴露了我国法律的空白,但根据国家民法通则的第七条的规定,被监督企业恶意花钱“删帖”,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让很多原本应该了解行业黑幕的人,减少了防范机会。
苏传孝称,在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删帖”灭火的做法侵害了新闻媒体的正当权益,降低了媒体的影响力,而且也侵犯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对于类似的情况,相关媒体和社会公众,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新闻删帖人和背后指使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