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

时间:2023-01-19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文 章也好,书也好,大抵可以分两大类。第一大类的,它可以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也许不好听,但是是很有效的信息,比如,退休前的任志强写的那些挨骂的 博客。另一大类,它的目的就是迎合你的观点,让你来掏钱,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做分析的话,需要数据,需要概念,需要观点,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概念、 数据和观点来“去魅”,去掉人们因为各种目的加在这些概念和观点之上的那些会妨碍你进行判断的东西。

大部分人进行分析的依据都来自于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很不幸,在高新技术行业,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一般是不靠谱的。要看清前景,首先是要对这些意见和观点进行去魅,而不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向前看。

作 为亲历互联网泡泡糖时代的人,先回忆一下那些年发生的事情。Google是互联网公司的代表。但是,在2000年之前,Google还没进入视线,那时候 的观点是门户就是未来,就是一切。现在看呢?网易变成游戏公司了。新浪要不是抓住了博客和微博这两个东东,早就被扫尽垃圾堆了。而新浪能把微博、博客做到 目前这样子,靠的是资源的运作能力,而不是IT技术。

在 2004年之前,腾讯还在发愁下一口饭在哪里。那时候,人们以用MSN为自豪,用QQ是脑残的代名词。百度,2000年出生,不起眼的小弟弟。淘宝,在各 种小网站上做垃圾广告,和现在“吕布不在家,貂蝉等着你”广告档次差不多。泡沫顶峰时,只要有看起来还不错的网站,就能搞到很多钱,会写点html,上万 的工资,哦,还是兼职情况。一万,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能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支付一套不低于100平米的房子的首付的一半。



那时候,煤矿是没人要的,挖煤是亏钱的。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大浪淘沙,然后,大家才发现,TMD什么门户啊,网站啊,不过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环节。即使在目前,分析几个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可以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是换了个脸的游戏公司和广告公司。包括谷歌。

写到这里,可以抛出第一个观点了:

观点1:在强烈的产业变化时期,主流观点是不靠谱的。产业和产品的具体形态的预测一般来说,都是错误的。

下面,再看技术管理的经典观点。这几个观点是经过多年多个行业的检验而存活下来的观点。详细内容可看我以前的博文:《》,这里只简要概述。

第一个观点是技术发展的S曲线(下图)。每一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展到一个瓶颈,无视这个瓶颈是不行的,会碰壁。



AU模型的主要威力是它提出的主导设计的概念。通过大量的产品创新,会产生一个具有主导地位的产品形态,而主导设计是什么样子,在它出现之前,很难预测,在它出现之后,你再去做和主导设计违背的设计,费力不讨好。

大 家想想,智能手机这一块是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对业界,还是对消费者来说,IPhone这种智能手机的形态是横空出世的(当然,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横空出世 的,这个在后面会分析为什么)。现在的智能手机,长的都和它差不多,这就是主导设计。PC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中的Google式搜索模式 (Google之前,搜索引擎以目录搜索为主),也分别是对应行业的主导设计。

第三个是技术扩散曲线(见下图)。新产品的接受,是从创新者开始的,先后经历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人群、后期采用人群、迟缓者,得到普及,成为日常用品。

这 个观点很朴实。我们来挖掘它的价值:当一个产业刚兴起时,主要角色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滔滔不绝的也是他们,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去看问题,发表观点及受 采访。而作为市场的主体:早期采用人群(早期大多数),后期采用人群(后期大多数)还没有参与进来。这就导致一个陷阱,如果你沿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椒江小红书达人引流者的观 点、想法去做的话,很可能做出的不是沉默的大多数所需要的。

再看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2005年之后各公司赚钱普遍轻松,这正是技术扩散到达了主流人群的时刻。购物的,玩游戏的,看新闻的,搜东西的,主流人群一个个的到互联网公关来让互联网活跃起来。当然,各主流人群接纳互联网的时间段有差异。

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

上一篇:优秀的用户体验应做好的五件事
下一篇:Android 团队如何进行情感设计


版权声明:以上主题为“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或者来至于网络。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扫码咨询
    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交互,mobile,

关于 | 业务 | 案例 | 免责 | 隐私
客服邮箱:545321@QQ.com
电话:400-021-1330 | 客服QQ:545321
沪ICP备12034177号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