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微信读书产品分析:阅读需要社交吗?}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微信读书产品分析:阅读需要社交吗?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
我从 2015 年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当时我对网文没什么兴趣,所以对主打出版书并且极其简洁的微信读书颇有好感。 当时由于微信读书刚刚上线,产品做得并不完善。我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体验不好的问题。作为深度用户,我经常会给微信读书的产品经理提一些建议,虽然从来没有获得过反馈。 这四年,微信读书的产品一直在迭代,不断完善功能体验,在定位上和掌阅、米读等有明显的区别。其依靠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很容易就积累了一部分初始用户,但是如何在竞争已非常激烈的移动阅读市场杀出重围,则十分困难。 微信读书究竟是想做高质小众的读书产品,还是走向网文大众化呢? 本文想要研究微信读书在微信社交关系链下的产品逻辑,以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形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品功能结构1.1 产品功能结构图产品架构 1.2 用户使用路径图1.2.1 周末终于腾出半天时间来读书: 1.2.2 有闲暇时间,想要发布想法并刷一刷关注用户的想法动态: 1.2.3 一本书的免费阅读部分已经读完,需要付费阅读时: 二、市场分析2.1 移动阅读市场分析2.1.1 市场规模 自 2006 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阅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阅读也逐渐成为国内消费者阅读的主流方式。在国家对图书和网络文学版权的重视下,移动阅读市场趋于成熟。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移动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 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稳步上升至 132.2 亿元,同比增长 32.1%。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同时,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阅读用户规模达到 4.1 亿人,同比增长 8.6%。移动阅读市场规模上升至 169.3 亿元,同比增长 20.8%。 虽然比达的数据在增长率上和艾瑞有出入,但两者的预测都是相对平稳的增长状态。 数据来源 – 比达咨询 2.1.2 用户天花板预估 如脑图所述,微信读书涉及的类别包括了出版书籍、听书、网络小说、漫画、公众号等。 从微信读书的用户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 24 ~ 40 岁,此年龄区间占到了总体用户的 73.2%。从消费能力来说,中等消费者和中高消费者占据了总体用户的 64.2%。(数据来自于易观) 笔者认为微信读书未来想要吸引的年龄人群是18-60岁,因为这部分人群已经成年又不至于太老,视力较好,适合在移动设备上阅读。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书籍消费能力。此外,和掌阅有网络小说阅读需求的目标用户不同,微信读书以出版书为主,定位是价值类阅读。 由此,对于用户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我认为大专及以上学历都会是微信读书的潜在用户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 16 岁至 59 岁的年龄人口约为 8.97 亿。2015年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 1.71 亿。由此估算,微信读书的用户数量天花板预计在 1.1 亿左右。 2.2 竞品分析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10 月,以活跃人数为维度排名,移动阅读市场掌阅、QQ阅读和咪咕阅读排名前三,而微信读书则排到了第12位。 数据来源 一个勺子危机公关发表的声– 易观 从日均活跃人数来看,掌阅为 2787 万,QQ 阅读为 1825.1 万,活跃人数全网渗透率分别为 5.6% 和 4.4%。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9 春季大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 3 月,掌阅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7416 万,QQ阅读的月活为 3661 万。 数据来源 – QuestMobile 相比之下,微信读书的日均活跃人数要少的多,只有 705.6 万,活跃人数全网渗透率也只有 0.7%,和发展多年的掌阅、QQ阅读差距明显。 数据来源 – 易观 笔者认为微信读书的活跃用户总数低于掌阅和 QQ 阅读的原因在于: 一方面,掌阅和 QQ 阅读成立时间较早,具有先发优势。掌阅成立于 2008 年 9 月,QQ 阅读成立于 2009 年。而微信读书上线较晚,直到 2015 年 8 月才发布了第一个版本。这十多年,掌阅和 QQ 阅读在发展中不断巩固其已有的优势。 另一方面,微信读书的定位主要是针对那一部分有主动获取高质书籍的白领用户,这部分用户更倾向于出版书;掌阅和 QQ阅读的目标用户则更贴近网络小说,而网络小说的用户规模占据了移动阅读的主流。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阅读时长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阅读用户规模达到 7.3 亿人,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 4.1 亿人。 同时,微信读书在日人均使用时长和日人均使用频次均不及掌阅和 QQ 阅读: 微信读书的日人均使用时长为 93.4 分钟;而掌阅和 QQ 阅读分别达到了 138.3 分钟和 126.2 分钟。微信读书的日人均使用频次为 7.7 次;而掌阅和 QQ 阅读分别为 10.5 和 10.3 次。 我认为:微信读书的用户使用时长远低于掌阅和 QQ 阅读的原因主要在于:微信读书上用户观看出版书的居多,而出版书实际是用户主动观看的行为,需要用户消耗脑力思考,所以阅读一段时间就需要休息。而网文很多时候情节简单,迎合人性,阅读的时候往往不需要思考,很容易长时间阅读。 此外,掌阅的行业独占率非常之高,达到了 22.5%,远高于微信读书。而书籍版权是吸引用户阅读的最重要因素。这说明掌阅的版权优势十分明显。 相比之下,微信读书的优势在于社交能力,其借助微信的熟人社交关系链在微信群以及朋友圈得以实现快速社交裂变。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8 半年大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微信读书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 710 万,同比增长 93%,远高于掌阅和 QQ 阅读的 10% 。 数据来源 – QuestMobile 此外,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微信读书的次月留存率达到了 47.2%,高于掌阅的 36.5% 和 QQ 阅读的 15.7%。用户活跃度达到了 3.8 ,远高于掌阅的 2.0 和 QQ 阅读的 2.4。可见,微信读书在用户留存和活跃度上都要高于掌阅和 QQ 阅读。 笔者分析认为原因如下: (1)微信读书属于微信旗下业务。团队十分熟悉微信生态的传播规则,其“组队得无限卡”、“赠一得一”等活动实现在朋友圈刷屏的效果,但不会由于“诱导用户分享”等原因被封禁1 (2)微信读书基于微信的熟人用户关系链,其核心功能之一“想法”可以看到部分微信好友的读书想法。相比于掌阅,更贴近熟人读书社交。读书排行榜可以实时看到好友每周的读书时长以及排名,满足了用户炫耀和虚荣的心理,进一步加强用户对平台的依赖。 (3)微信自身的阅读机制也是鼓励用户持续阅读,比如“读书时长兑书币”等日常活动,部分价格敏感用户会因为这些优惠活动长时间在平台阅读。 2.3 用户评价在 App Store 中,微信读书的当前评分为 4.9 分,所有版本同样是 4.9 分。其中,5 星评价达到了 79.7 万个。 数据来源 – 七麦 而在各 Android 平台上,评分也都在 4.5 分以上。 数据来源 – 七麦 在具体的评论中,绝大部分都是肯定的话语,但也有小部分用户提到了“兑换书币要发朋友圈”、“书籍不全”、“书中图片没有缓存”等负面评价。 从用户的反馈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微信读书未来可优化的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微信读书目前已占据移动阅读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与掌阅、QQ 阅读等产品在月活跃用户、用户人均使用时长、独占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微信读书成立的时间较晚,且图书版权不够丰富以及内容定位以出版书为主,网络小说为辅。 要想逐渐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建议微信读书在保持功能简洁和社交性的同时,增加对书籍版权的投入。同时,如果要增加网络小说的引入,也需要建立在保障核心用户体验的前提之上,实现书籍内容分发的千人千面。 三、用户分析3.1 性别比例和用户年龄分布从易观千帆截取 2018 年 10 月使用人群性别和用户年龄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微信读书用户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男性占 57.2%,而女性占 42.8%。有趣的是,微信读书的性别比例分布与微信高度相似,微信的男性用户占比为 56.9%,女性用户占比为 43.1%。 这说明相对于移动阅读来说,微信读书上的内容并不受到性别的太多影响,男性和女性对于微信读书的偏好度相差不大。 而在年龄方面,微信读书的用户年龄集中在 24 – 40 岁,其中 24 到 30 岁占比最大,达到 28.2%。可见,微信读书的用户主要是刚进入职场没几年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这就要求他们有目的性的去阅读书籍,不断提升能力。由于这部分人群倾向于阅读经典书,所以主打出版书的微信读书是很好的选择。 3.2 地域分布和用户消费能力从易观千帆上截取 2018 年 10 月微信读书使用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数据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微信读书的用户大多集中于一线发达城市。其中,一线城市及超一线城市的用户占到总人数的 55.9%。具体来说,广州、北京和上海用户占比最大,新一线城市成都、西安也都超过了 3%。而从消费能力来看,中等及以上消费者的占比达到了 69.8%,消费能力较高。 笔者结合对比了掌阅和 QQ 阅读的主要城市占比数据,发现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均占比较高,甚至还出现超过超一线城市的情况。笔者推测,或许是由于新一线城市人群相比超一线城市人群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可支配,他们会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消遣时间。 此外,成都等城市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城市居民非常喜爱阅读。成都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线下书店达到 3463 家,排名全国第二。 在消费方面,微信读书主要是用过无限卡会员+网络小说按章付费的模式收费,大部分书籍都会有免费阅读部分,后面章节就需要收取书币。无限卡会员也不是全部内容免费,对于网络小说只可以八折优惠。对于此种阅读产品,消费者主要是中/中高等消费者。 3.3 用户属性分析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读书的用户主要是24 – 40 岁、有一定工作经验,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职场人士。他们主要分布在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对人们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 同时,人们也有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主动阅读高质量书籍)。通过对用户属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读书的一些产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1)微信读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微信生态,其早期直接利用微信的社交关系链作为竞争力,用户直接和微信好友形成互相关注。用户可以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微信好友的读书状态和读书想法,满足了用户窥视好友阅读状态的心理。 同时,微信读书实现有效社交裂变的运营活动“增一得一”、“组队得无限卡”、“分享得书币”等都是借助于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群等渠道传播。这些使得微信读书的性别比例和微信高度吻合。 (2)微信读书上的内容定位还是以出版书为主。从其全部分类中可以看出,只给网络小说版块两个入口,而给了出版书绝大多数的分类入口,所以使得产品内用户以24 岁以上的职场人士为主,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看网络小说,但是会有目的性看出版书,提升自我。 (3)微信读书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想要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在版本迭代中,从一开始主要是出版书,先后新增了网络小说、优质公众号、二次元连载漫画、听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拓展可以积累广泛的网络小说粉、二次元粉,而微信公众号也是区别于其他阅读产品的重要资源。 同时,内容丰富度的提升也会加速产品的用户下沉速度。过去一年,微信读书在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用户数量都有大幅增长。可见,未来微信读书会进一步提高内容的丰富度来吸引更多二三线城市的用户群体。 3.4 用户画像根据前面的分析,微信读书的典型用户画像可以总结为以下 4 类: (1)小泉,25岁,男,北京研二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 每天主要在实验室帮导师做东西。研究生生活较为单调,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因此阅读成了小泉最主要的消遣空闲时间的方式。由于纸质书阅读价格较高,所以他选择在微信读书上阅读。他通过参与微信读书上的运营活动,几乎不怎么需要花钱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书籍。 (2)Lisa,20岁,女,大一学生金融专业学生,追剧达人 Lisa 的大学生活非常丰富,她不像学霸一样天天跑图书馆,而是经常旅游、逛街、参加社团活动。 她对阅读没有特别的兴趣,但她对于影视特别感兴趣,无论是国内国外,只要是热度非常高的电影电视剧她都会追,比如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她就第一时间看了原著。 最初接触微信读书是由于在追《权力的游戏》的时候,看到好友分享了《冰与火之歌》的微信读书链接,她马上就废寝忘食的看完了。自那之后,一旦有影视原著,Lisa 就会第一时间读完。 (3)弗哥,32岁,男,深圳在职高级产品经理 工作很忙,空闲时间少,但是经常阅读公众号。 长期 996,让弗哥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不管多忙,他每天在起床后都会阅读自己星标的公众号。但是他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特别多,要想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比较麻烦,步骤较为复杂。 所以他开始在微信读书上阅读公众号内容。微信读书把优质公众号的内容制成一个文集,排版更加精致,搜索起来也特别方便。对弗哥来说,微信读书就是一个便捷阅读微信公众号的工具。 (4)竹姐,34岁,女,在成都工作的白领 读书重度爱好者,工作已经非常稳定,能够按时下班。 竹姐非常自律,每天下班后都会跑步,在晚上有一段固定的时间阅读。她接触微信读书后发现产品非常简洁易用。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她可以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分享给好友,好友都会在想法下积极评论。竹姐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对读书有浓厚兴趣的书友,有时还会在线下组织书友见面会。 四、功能分析4.1 组队读书模块4.1.1 问题分析 用户使用微信读书的核心需求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部分用户存在讨论书籍的需求。同时,由于部分用户缺乏读书的自驱力,希望能有书友组队读书以互相监督,最终读完书籍。据笔者了解,即便是经常阅读的用户,也会遇到独自一人特别难读的书,希望能和别人一起啃完。实际上,组队读书这种用户习惯在纸质书阅读时代就已存在,线下组队读书场景如下:
组队读书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互动。目前来说,用户在微信读书上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讨论:
这确实可以满足部分用户和书友进行互动交流的需求,但现在微信读阅读讨论的功能做的比较浅,存在的问题很明显: (1)故事圈的想法过于混乱,书友点赞、发布、转发的书摘,书评,书摘评论、公众号文章等均会显示在朋友想法圈中。一旦用户关注的书友较多,就会造成很大的信息噪声,用户很难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故而使用想法功能的频率也会降低。 (2)由于书友的想法质量良莠不齐,许多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会选择隐藏书友热门讨论。 由此可以看出,用户在微信读书中互动内容信息获取的效率很低。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山东微信朋友圈广告刊例价就是让用户获取到自己足够信任的书友的内容输出,并且内容数量不能太多。 根据笔者对用户的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的调研用户均表示有和相同读书兴趣的用户一起讨论一本书的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均认为微信读书没有做到让书友高效的交流互动。 目前,微信读书并没有提供专门的组队读书功能。笔者曾在朋友圈看到微信读书的深度用户分享组队读书群的二维码。可见,微信读书的用户要想组队读书,只能通过外建微信圈共读一本书,在微信群中和书友讨论交流。这种方式不是很方便,书友没有办法看到他人的实际阅读进度以及有质量的阅读想法,并且在微信群中讨论很容易变成闲聊。 由此,笔者认为给微信读书内部增加组队读书功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在于,笔者加了不少书友的好友,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只有部分用户有这个需求,更少部分的用户在微信群中实践了线上组队读书。但组队读书的用户群即便小众,但也确实是深度用户存在的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书友读书讨论的问题。由于微信读书的讨论功能并不深度,难以让用户真正有意义的讨论起来。用户选择自己信任的书友组队,就解决了想法讨论质量不一的问题。 同时,由于功能需求较为小众,为了促进这个功能的使用率,我认为可以通过书币以及游戏化的 PK 组队等激励方式来促活。 4.1.2 优化方案 组队读书功能概览 4.1.2.1 分享邀请书友 阅读页面点击中心,上方会出现组队读书的图标,点击后即可弹出组队读书窗口。窗口默认是3人组队,时长限制一周。但用户点击修改按钮即可对读书时长和组队人数的参数进行修改,读书时长可选择一周、两周或一月,组队人数可以从2-8人之间任意选择。 发起组队后,用户需要将页面分享给好友:
成功邀请好友加入组队后,在书架中也会对用户组队读书的书籍做出标识,以区别于未组队读书的书籍:
4.1.2.2 是否加入组队PK 如果在组队过程中,出现人未组满的情况,比如设置了3人组队却只有2人组队,这并不影响组队读书,但是组队读书页面并不会出现“加入组队 PK?”的按钮。 当用户的组队读书人数已经集齐时,“加入组队 PK?”的按钮就会显示。用户点击该按钮后后可以选择是否加入,选择不加入该按钮会消失,如果加入即可弹出组队 PK 匹配窗口,用户可选择: (1)系统匹配:系统匹配正在阅读同一本书(读书时长与读书人数均一致)的队伍,如果未查找到,则显示暂时没有可匹配的队伍,如果在阅读的前小半段时间内有同一本书的队伍在匹配则会发送PK匹配通知。 (规则:一个队伍加入组队读书后,阅读时长超过组队读书时长设置的3/7,则不可再匹配。例如选择组队读书时长为一周,组队阅读 3 天后则不能再与新的队伍匹配。如果最终未匹配成功会发送通知给所有队友,PK组队图标也会消失。) (2)选择匹配:查找微信读书好友中正在组队阅读该书籍的队伍(只要队伍中有一个微信读书好友即可),同时需要满足相同的组队设置(组队天数和组队人数),如果未查找到,显示没有可匹配的好友队伍。 系统匹配的规则主要是考虑到组队PK要让组队用户在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竞争的感受中,而不仅仅只是最后拿到一个奖励。匹配成功后,组队成员需每人支付2个书币,由系统代为保管,作为PK结果的激励。胜利的一方不但可以拿回自己的书币,并且可以获得输掉的一方支付的书币。随后,“加入组队PK?”按钮将换成“组队PK中”。 4.1.2.3 进入组队读书 进入书籍点击可以在上方看到队伍信息的图标,点击即可弹出所有组队队友在本书的阅读时长,阅读进度以及阅读想法。 在读书过程中,会实时显示队友的阅读时长,阅读进度(上次阅读时间)以及阅读想法,并依据阅读进度排名。如果有队友的读书进度过慢,队长可以点击提醒图标,该阅读进度提醒会推送到队友的通知页面。 如果该队伍已经成功加入了组队 PK,则会在阅读时长和阅读进度中显示本队队员以及对方队伍队员的信息。 在阅读时长版块,可以看到本队阅读总时长、超过(落后)对方队伍的时长以及平均每位队员比对方多阅读多少时长(领先 or 才能赶上)。 在阅读进度版块,可以看到本队阅读平均进度、平均超过(落后)对方进度、平均每位队员多阅读多少页(领先 or 才能赶上)。 在组队读书的功能分析中,笔者对于队友之间是否有实时互动交流的需求存在疑惑,即要不要在组队读书功能中建立聊天室。于是对五位用户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调研,结果如下: 调研总结: 1. 根据对5个用户的调研,了解到不同类型书籍的讨论情况不一样,心理学等类型的书籍被讨论会多一些。 2. 有讨论需求的用户占比达到了60%,每本书讨论的时间都在 2 小时以内,并且集中在半小时左右。这说明阅读过程中讨论的需求还是比较明显的。 3. 有组队读书的需求占到40%,调研的两位用户都表示组队读书讨论的时间会在 10 分钟左右,时长较短。 由此,笔者认为调研用户组队读书的讨论时长太短,再加上微信聊天的方便性,不考虑在微信读书产品内部加入聊天室功能。但从调研中也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用户存在在读书过程中讨论互动的需求。由此,笔者给队友之间提供了以下两种方式互动: (1)组队读书过程中会显示队友的想法,其他队友可在该想法下点赞和评论,并且会给他发送通知。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问与队友互动,当有队员提出问题时,其他队员会看到,如果有自己的答案则可以回答该问题。(问答的互动需求更强烈) 同时,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在书籍中看到队友标记的笔记。 4.1.2.4 组队读书完毕 阅读日期到达之后,如果队友全部完成,且阅读时长都超过两小时,则奖励组队队长随机(5-10)书币,队友随机(0-5)书币。如果没有完成,则不获得奖励。如果参与了组队PK,率先全部阅读完毕的组队会获得胜利。 胜利规则: (1)组队后开始计时,如果该队伍所有队员都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毕,那么取他们阅读完书籍的平均所花的时长(组队计时后的时间,而不是指在书籍中的阅读时长)。 例如,队友A在96小时后读完,队友B在130小时后读完,队友C在155小时后读完。则该队平均是在127小时后读完。而如果该队伍有队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则根据该队员最后的阅读进度,可以计算出他阅读完此书大概所需要的时间,最后再计算此队阅读完书籍的平均时长。 例如队友A在96小时后读完,队友B在126小时后读完,队友C一周后(规定时间)没读完,而此时该队友的阅读进度是70%,则该队友按照阅读进度来说需要240小时才能阅读完。则该队平均是在154小时后读完。由此得出的平均读完时长是因素A。 (2)在组队时间开始,到最后规定时间,计算出队伍所有队员的平均阅读时长。 例如,队员A 在书籍中的阅读时长为10小时,队员B的阅读时长为8小时,队友C的阅读时长为3小时,则该队的平均阅读时长为7小时。由此得出的平均阅读时长是因素B。 (3)两个队伍在因素A相同的情况下,因素B更大者获胜,在因素B相同的情况下,因素A更小者获胜。两个因素都不同时,(因素B – 因素A/阅读限制时长)所得到的值更大者获胜。公式如下: 其中,阅读限制时长为一周、两周或一月,公式中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最终,W更大者获胜。 规则原因:为了让用户花更多时长在阅读以及讨论上,即为了阅读的质量而非速度,所以因素B(平均阅读时长)的权重要远高于总时长(因素A/规定阅读时长,正常状态下,该值<2,即到规定时间后,平均阅读进度在50%以上)。 这样也是为了防止部分用户由于想快速得到奖励,而作弊提高阅读进度(只需快速翻页即可)。胜利一队的每个队友都会获得对方书友支付的2个书币,而输掉的一队则失去了自己此前支付的书币。 4.2 排行榜社区4.2.1 问题分析 排行榜社区是为了方便用户在短时间内评估书籍的质量,以指导自己是否加入书架阅读。目前,微信读书主要满足了用户以下需求: (1)组每本书籍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书籍评分(除阅读人数特别少的书籍)。用户可根据此评分来判断是否值得加入书架。同时,在发现页和想法页都会显示好友给书籍写的评分及点评。 (2)组用户可以在书籍详情页看到书籍的总阅读人数以及好友阅读人数,并且也可以看到所有好友以及平台用户的点评,好友点评会优先展示。 (3)组书城中有“TOP100”、“100 小说”、“100 飙升”、“100 新书”四个排行榜单,如果用户有书荒的现象,可以参考此榜单将书籍加入书架。但根据笔者对用户调研的结果显示,用户对于微信读书的排行榜单普遍不太信任。 相比之下,他们对于豆瓣以及亚马逊、当当等以卖书出名的电商网站的读书排行榜更加信赖。以豆瓣为例,笔者认为豆瓣的榜单之所以能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主要原因在于: (1)豆瓣相比于其他大众类的读书榜单更加偏重于精神消费,这使得其有时跟大众消费的评分不太一样。 以大冰的《我不》为例,一个月内卖了150万册,但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 6.6 分,并且高赞短评对于这部作品都是嗤之以鼻。大众并不意味着专业,豆瓣用户的品味相对来说是值得信赖的。 (2)豆瓣用户对于网络小说的评分整体偏低,因为网络小说的价值是低于经典书的。网络小说《斗罗大陆》在微信读书上的评分达到了9.3,而在豆瓣上仅有 7.1 分。价值相对更小的网络小说确实会损害榜单的权威性。 (3)豆瓣的高赞短评能够快速让用户对于某本书籍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评分之外,能对书籍有更多的信息来做判断。其中,豆瓣部分畅销书的低评分以及网络小说评分普遍低于出版书的深层原因在于豆瓣的算法策略。 豆瓣创始人杨勃曾在知乎回答道,算法考虑了很多因素,包括时间和打分者自身的情况。 资深技术专家陈皓在他的博客中写到:豆瓣的每个用户都有个权威值,这个值通过用户的在线时间、发帖数量、访问次数、有没有高质量的文章,有没有参加社区活动等因素来得出。刚注册的用户权威值为0,如果有了一些负面的东西还有可能为负数,有些被社区推崇的牛人级用户的权威可能高达几千几万。这样,当水军和五毛们对一本书或是一个电影投票时,就算是数量大,但基本上没什么作用。 杨勃曾在知乎回答中明确表示豆瓣评分不会考虑商业合作。同时,用户权重分级有效解决了水军刷分的问题。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算法机制,都杜绝了评分出现漏洞的情况。相比之下,微信读书部分书籍的评分并不客观,笔者在读完很多优质书籍(豆瓣评分均 > 8.5)时,在微信读书上的评分普遍低于 8 分,而部分网络小说的评分却非常之高。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微信读书没能很好的引入用户权重分级,而是根据大众评分来进行计算,稀释了品味,更加大众化,使得其跟普通的书籍榜单没什么区别,所以看上去不权威。 当然,微信读书做评分系统相比于豆瓣的劣势在于:微信读书缺乏了豆瓣十几年来积累的一大批高质量KOL,他们有自己的阅读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 此外,微信读书的排行榜社区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书籍详情页的精彩点评中,会优先看到好友点评,而笔者发现大多数好友点评的内容都非常差,而全平台的优质内容却在好友点评之后,这也使得笔者很少去看微信读书上的书籍点评。 (2)书城的排行榜单混杂着出版书和网络小说,无论是对于出版书读者或是网络小说读者都非常不友好。 目前,微信读书的核心群体是24 – 40 岁、有一定工作经验,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职场人士。他们对精神上的消费较为在意,也就是说他们更倾向于主动阅读更烧脑的出版书。 笔者认为微信读书应该充分照顾到核心用户群体的体验,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优化方案做到以下几点:
4.1.2 优化方案 排行榜社区系统脑图 4.1.2.1 引入好友评分(引入二度/三度人脉) 目前微信读书仅有大众评分,仅显示有多少好友在读,用户并不知道好友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如何。大众评分实际上体现的还是大众的口味。微信读书的典型用户有时候并不关注大众的口味,而更在意自己所在圈子的人的评分。从微信读书将网络小说视为重要板块发展可以看出,微信读书还是寄希望于做一款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如果按照豆瓣的做法,网络小说以及部分畅销书的评分就会非常之低,这其实并不利于微信读书继续扩大用户群。 由此,笔者认为微信读书并不适合完全照搬豆瓣的算法策略。但与其在书籍详情页有一个不太权威的大众评分,还不如直接把大众评分去掉,只引入好友评分。只要好友评分足够多,就可以实现书籍评分的千人千面。 问题在于,对于大部分微信读书用户来说,其好友的数量都很有限。笔者关注了 2600+ 的微信读书好友,已经算比较多。但在一些相对冷门的书籍中,显示在读的好友非常之少。 以《王阳明大传》为例,笔者显示仅有 4 位朋友在读。对于一些长尾书籍(占大多数)来说,即便引入二度人脉(好友的好友),很多时候依旧没有足够多的书评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平均 100 个好友的用户,二度人脉也只有1万个,评分的就更少了。 由此,笔者认为应当引入三度人脉以保证有足够多的书评数量,朋友评分根据微信读书上用户的一度人脉(好友)、二度人脉(微信读书好友的好友)以及三度人脉(微信读书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综合评分来显示。 这样,评分实现了千人千面,出版书阅读群体和网络小说阅读群体都会对评分较为满意,逐渐产生基本的信任。在朋友点评中,所有好友以及二度人脉、三度人脉的微信读书书评都会显示,根据点赞数来进行排序。 同时,优先显示有书评的点评,而仅有评分的点评将显示在有书评的点评后面。如果赞数相同,则优先显示转发数多的。如果点赞数和转发数相同,则优先显示评论数多的。如果三者都相同,则根据时间线排列显示,点评时间越晚越靠前。 其中,二度人脉(好友的好友)的点评头像上会标上“2度”的标识。三度人脉(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点评头像上会标上“3度”的标识。 4.1.2.2 将有价值的书评优先展示,好友的书评特殊标记 对于评论来说,大部分用户还是更希望看到深度、有价值的读书笔记,而目前微信读书主要是把好友的书籍点评放在前面,即便写的很糟糕,也排在前列。 笔者认为用户更关心的是有价值的书评内容,而不是是否是由好友评论的。当然受到欢迎的书评如果是好友写的,可以特殊标识。但是并没有受到欢迎的好友写的书评则不应该显示在靠前的位置。 优化:将被书友点赞多的书评优先展示,如果恰好好友的书评点赞也较多,则进行特殊标记。所有好友的评论集中显示在朋友评分系统里面。 4.1.2.3 出版书与网络小说的榜单区分开来 笔者并不看网络小说,一部分原因在于网络小说大多都是在迎合人性,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读完之后也觉得并没有太多收获。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时间较为紧张,网络小说太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 所以笔者一般看到网络小说就直接过滤掉,如果榜单中网络小说过多,便会质疑榜单的权威性。基于这种想法,笔者就书籍榜单中是否应该区分出版书和网络小说进行了用户调研,结果如下: 总结:用户普遍不信任微信读书的书籍排行榜,并且不太信任混杂着出版书和网络小说的榜单。由此,可以将微信读书书籍排行榜单中的出版书和网络小说进行区分。优化:微信读书的TOP100榜单中只显示出版书,在小说TOP100中只显示网络小说,方便不同用户人群的选择。 同时,飙升榜和新书榜也对出版书和网络小说进行分类。 4.3 发现页4.3.1 问题分析 发现页是用户获取书籍的渠道之一,用户可以在此页面发现好友阅读/推荐的内容,如果用户对内容感兴趣,可以点进书籍详情页加入书架阅读/听书。目前微信读书的发现页面主要满足了用户的以下需求: (1)用户可发现好友推荐的书籍。 (2)用户可发现好友正在阅读的出版书/网络小说/动漫/公众号文集以及听书(已阅读少部分会自动出现在好友的发现页)。 (3)用户可发现好友的书籍点评。 (4)用户可直接在发现页面给好友的书籍在读状态/书评点赞。但根据笔者对用户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从发现页面获取书籍来阅读的意愿比较小。发现页作为微信读书 App 的第一个菜单页,利用率较低显然是不合理的。 目前发现页面仍有以下不足: (1)信息量太少,用户没有足够的依据来判断书籍是否值得加入书架。 (2)发现页面的书籍质量不一,有阅读需求的书籍太少。 就笔者个人的体验来说,确实会去发现页面发掘书籍,但我首要关注的是书名以及作者,如果看上去比较感兴趣,会去豆瓣搜一下评分。如果评分符合预期,就会加入书架阅读。 但对于网络小说、听书以及书名十分浮夸的书籍,笔者都会直接跳过。随着这类书籍的增加,笔者对于发现页的信任程度在下降。由此,笔者认为对发现页进行改版会对给产品带来如下好处:
4.3.2 优化方案 4.3.2.1 增加书籍信息 目前在发现页面中,用户可以看到书籍的封面图/书名/作者/在读好友/多少好友在读。但是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很难判断此书是否值得加入书架。用户需要更加直观的信息来判断书籍质量,最直接的就是书籍评分。 笔者在前面已经对微信读书的排行榜社区进行了改版,三级人脉的朋友评分相对比大众评分要更值得用户信任。同时,书籍类型也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一个信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阅读类型偏好。由此,发现页的条目可以加入朋友综合评分以及书籍类型来指导用户判断此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4.3.2.2 设置发现页显示条件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发现页的部分内容类型完全不想看到,比如出版书读者并不想看到网络小说。这就需要在设置版块中设置发现页的内容类型。 这种设置有些类似于微信。虽说微信的功能十分复杂,如朋友圈、游戏、购物等,但实际上这些功能在发现页都只是插件,可以在设置中将功能全部去掉。如果用户对于微信的需求只是即时通讯的话,那么只会有聊天功能。 在发现页中,内容类型过多会导致混乱,而应该由用户自行决定应该出现什么类型的内容。在设置中,加入以下发现页设置让用户自行设置,而这些设置默认是不打开的:
六、运营分析5.1 推荐专题运营分析在微信读书书城的最下角有推荐专题的运营活动。每期会选一个主题,在主题下,会根据一本书(新书为主)推荐其他类似的书籍,要么是主题类型类似,要么是此书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 以最近一期的专题推荐为例,其根据“瑞典小说之神”巴克曼的新作《熊镇2》,推荐了《熊镇》系列以及巴克曼的其他书籍,共 7 本。用户点击任意一本即可进入书籍详情页。 推荐专题活动的目的在于:希望用户对某一本书或一个作者感兴趣的时候,能发掘到相关度高的作品。这样既让用户快速挖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能提高微信读书中长尾书籍的阅读转化率。 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他对于某一本书感兴趣,他会想要看到相同类型书籍的推荐。同样的,他大概率也会对同一个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感兴趣。专题推荐活动并不需要用户主动去搜索,而是让他们被动接受,满足了用户想准确找到目标书籍的需求,省去了找书的麻烦。这也是用户查看推荐专题的动力所在。 目前,微信读书专题推荐的活动还很基础,主要就是在书城下方区域设置此功能,书籍主要由编辑筛选。但就笔者实际体验来说,专题推荐下的部分书籍质量非常之低,这就要求编辑有更高的书籍筛选能力。同时,此运营活动还有一些其他问题: (1)入口隐藏太深,用户需要滑到书城的最下角才可以看到专题推荐。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根本不会发现这个入口。即便发现了这个版块,但一旦发现专题内容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会降低使用率。比如笔者对言情相关书籍无感,如果在专题中出现会降低信任感,从而减少使用。 (2)仅凭书名和作者,用户无法直观的感受到此专题的整体内容。 也就是说,用户无法只进入推荐专题页,就确定哪一本书可以加入书架阅读。同一个专题下的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即便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质量差异也会较大。对此,笔者对此运营活动进行了部分优化,方案如下:企业文化标语经典 1)如果用户已经在书架中加入此推荐专题中的任何一本书籍,则此用户可以收到此推荐专题的私信通知。用户加入书架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证明此书确实是用户感兴趣的书籍,而私信推给他们符合他们的需求,同时又不会打扰到其他用户。 2)在精选专题中给书籍一个简短介绍,有条件的话,让原作者或者与此书相关的名人(比如此作者的名人粉丝)录一个简短的视频来介绍新书,可以吸引部分读者粉丝,提高专题的流量。 3)给推荐专题的书籍加上好友评分数量和评分,让用户在推荐专题页即可对书单中的书籍有基本判断,否则用户还需点击到详情页才能对这本书的质量进行判断。 5.2 月度、年度盘点运营活动笔者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年末的时候非常想看到自己一年以来在微信读书上的阅读总结。一直都很期待微信读书能有一个年度盘点的运营活动,但始终没有盼到。 以知乎为例: 知乎上每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总结,它会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给用户展示一些他们较为关注的数据,比如你在这一年回答了多少问题、写了多少字、收到多少赞同和感谢、有多少人阅读了你的答案等。 对于不回答问题的用户来说,他可以看到自己阅读的字数以及互动情况;对于答主来说,可以看到自己内容的影响力。 年度盘点的目的在于:让用户明确知道自己在微信读书上阅读和输出内容的具体数据,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非常想要了解自己一年的阅读时长、字数、书籍数量等数据。同时,对于那些阅读量较大的用户来说,他们或许想将自己一年的阅读成果晒到社交网络上,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以及在朋友圈子炫耀的虚荣感。对于这种年度盘点,用户很愿意自主转发,也起到一种传播裂变的作用。 当那些用户的朋友看到他们的读书盘点,会非常愿意尝试下这个产品,他们也想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晒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获得他人肯定。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要多读书,但是大多都没能坚持下来,而虚荣感或许能帮助他们完成早期的坚持。 此外,豆瓣的书影音月度盘点给了我灵感。自从豆瓣开发此功能之后,我对豆瓣的依赖性变强,每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我都会有意识的去豆瓣标记,标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反向促进了我的阅读和观影量。 豆瓣仅能拿到用户欣赏过的书影音数据,而微信读书更加垂直,可以拿到更加详细的数据。如果微信读书能有月度盘点,对于用户阅读总结以及下个月的阅读计划都很有帮助。同时,愿意分享到社交媒体的用户还可以收获好友的认同。 具体方案如下: (1)每月 1 号对用户上一个月在微信读书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图片的形式私信给用户,用户可以直接分享到朋友圈。提供的月度阅读数据如下,较为简单:
(2)每年的最后一天对用户过去一年在微信读书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一张张图片(H5)展现给用户,用户可以截图分享到社交媒体。提供的年度数据如下:
六、总结在移动阅读领域,掌阅、QQ阅读等产品早已获取到最大的用户数,米读等后发产品也凭借让用户看广告的形式开创免费阅读模式。 相比之下,微信读书一开始就选择了严肃阅读,书城中的书大多是出版书。 同时,在为用户提供良好阅读体验的基础之上,微信读书利用微信的熟人社交关系链,用“赠一得一”、“无限卡”等运营活动实现了在微信生态的传播裂变,不到 4 年时间便获取了 2.7 亿用户。 从微信读书开始重视网络小说版块也可以看出,微信读书未来想做更大众化的读书产品。它最终能否成为国民级阅读产品,依然值得期待。
本文由 @Francis 于。, ,基于CC0协议 |
上一篇:产品分析 | 微信读书,用“连接”点燃阅读新体
下一篇:产品分析报告:懒人听书,让生活慵懒起来
一、标题规则:标题关键词分开的店铺,关键词排名和权重会排在前面。所以店主...
作为一个淘宝卖家,关注自己的店铺权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对自己的销量、...
一般的消费者在淘宝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输入一个他理解这个产品的词组,顾客的...
淘宝直通车收费方式还是挺好的,所以对于一些资金比较少的淘宝店家来说,推广...
第一步:登录到淘宝卖家中心,点击左侧菜单中的『物流管理-电子面单平台-我的...
推广当然都希望立竿见影,最好来一个点你广告的,就做一笔生意,所以要选择你...
现在开淘宝网店只要交一些保证金就可以完成了,可以说是投资最低的创业成本了...
宝贝滞销,也就是说宝贝长期没有销量,上架之后90天依然没有销量,那么淘宝方...
直通车坑位指的是大家在使用直通车做店铺推广的时候,官方平台给予宝贝的展示...
线下活动对很多网站来说不容易,对于一些静态网站来说更加无从着手。比如技术...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微信读书产品分析:阅读需要社交吗?”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微信读书产品分析:阅读需要社交吗?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2年, 初级,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