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

时间:2021-03-20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本期观察家:猎豹全球智库执行副院长周婷

新年一过,2017年的商业大幕正式拉开。虽然整体商业环境,无论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还是在右翼崛起的欧洲,全球化都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机遇却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重构商业世界的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国内新兴的、处于世界江门市网站建设前沿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模式复制到海外。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少有的坚定推进全球化的大国,在各方面也给了中国企业稳定的全球化政策预期。

那么,戴山寨帽子已久的中国企业,将怎样挟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化风潮出海?2017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趋势如何?凤凰文创专访了猎豹全球智库执行副院长周婷。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

我们发现2016年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出现这样几个重要的趋势,第一个就是我们发现“出海”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猎豹全球智库连续两年研究了海外市场前1000名的App,发现2016年出海的App有119个,而2015年只有89个,增长了将近40%,在游戏领域,我们也发现这个数字是企业今日头条推广成倍的增长。

以前大家觉得中国是山寨的国家,山寨的帽子已经带了很久,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中国成功的、新兴产品的模式,复制到海外。而且不仅是工具类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因为工具类产品相对而言没有文化壁垒,比较容易进入当地的市场。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些社交类的、新闻类的、还包括有一些有文化壁垒的App,也正在慢慢地出海,成为当地受欢迎的一些移动互联网产品。




直播的下一站,是与垂直领域融合

第二个趋势就是,直播类App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挤泡沫的阶段。直播最火的阶段,我们发现市场上有超过200家直播App,但是现在数量慢慢地减少。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直播App的活跃用户也是在慢慢减少。我们认为直播已经慢慢成为一种形式或标配,它已经与其他垂直领域慢慢地融合了。

中国个性化推荐类创新在海外有竞争力

第三个观察是,个性化的新闻推荐App慢慢被海外市场所接受。个性化推荐类的App在中国市场可能已经火了好几年了,但是在海外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包括在发达国家的市场,比如美国市场,另外还有第三世界的印度市场,已经有发行商在推荐已经在中国验证成功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和App了。我们也发现,这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慢慢地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

共享经济依然是移动互联网主战场

最后一个我们观察到的是共享经济的继续崛起。共享经济的发展已经很多年了,包括共享单车,也包括打车类App,还包括付费的知识产品,这些都是共享经济的一部分。我们发现中国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的市场。所以,我们也很看好这样的一个发展,而且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国外去,我们也相信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成就。

缺少产品和技术壁垒的跟进策略不再可能成功

从两年之前,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发生了改变,前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增长速度是世界第一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网民增长第一的位置已经让位给印度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发生了转变。最近经常说的是互联网的“下半场”,所以现在我们也认为,在2017年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创新,你的技术没有创新,也没有建立壁垒的话,单凭跟进一个模式,或者跟进一个技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二个趋势,我们认为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公司将会崛起,也会成为一个潮流。可能会有大公司,有技术壁垒的公司,慢慢地进入到这个领域,成为AI领域的巨头。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

上一篇:金融科技出海 印尼这块肉好不好啃
下一篇:三股力量驱动中国互联网企业加速“出海”


版权声明:以上主题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或者来至于网络。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
扫码咨询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出海”趋势明显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

关于 | 业务 | 案例 | 免责 | 隐私
客服邮箱:545321@QQ.com
电话:400-021-1330 | 客服QQ:545321
沪ICP备12034177号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