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6000 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用户习惯」知识点总}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6000 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用户习惯」知识点总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
现阶段,人人大谈用户习惯,但是用户习惯不能仅以设计师自身为标准。 本文我会分析用户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前些天对用户习惯进行了总结,这两天重新优化了一遍。 我们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有时会听到一个词:用户习惯。 设计师希望尝试更多新颖的交互方式、视觉效果,却常常容易被其他人挑刺指出不符合用户习惯,建立在用户习惯公关大学上的创新才是好的体验。 尽管设计师经常将用户习惯挂在嘴边,但是却很难有人说出用户习惯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所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习惯?用户习惯是否始终不能打破?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会做,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因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对用户习惯的理解深度。 用户习惯本身很难被量化,但是不代表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你仍然能从用户反馈、操作行为数据对比等分析中一窥究竟,用户习惯是可以随着设计师的学习、经验、眼界等提升而提升的。 一、什么是用户习惯?心理学上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所以,习惯有两大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本身是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更强调多次的重复。 这里的习惯,侧重于描述“习得性”,即人们通过经历、学习、刻意练习等方式形成的,所以这种习惯理论上是可以被改变的。 此外,习惯还有一种潜藏特性,区别于上面描述的“习得性”,是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 比如人空腹状态下,闻到香的食物会产生强烈食欲。这种特性习惯是刻在基因里的,几乎无法被改变。 试想,我们在使用App时,是否遇到过因为习惯的问题而感觉到不适应的场景?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Windows 与 Mac 系统的软件关闭方式。 使用 Windows 的电脑时,我们形成了关闭操作在右上角的自然习惯。 后来开始使用 Mac 电脑,关闭方式都在左上角,在一段时间内,每次关闭时都感觉到格外不习惯。 而 Mac 的关闭方式没有比 Windows 产生显而易见体验升级,改变操作习惯成本高,部分用户可能会认为 Mac 的关闭操作不好用。 当然,假如最开始接触的是 Mac 电脑,再使用 Windows 电脑,也会自然认为 Windows 不好用。 这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产生习惯,改变习惯将产生一定的学习成本。 设计师需要思考用户行为的本质,而尽量减少主观判断。 产品是给人使用的,所以了解人们的行为特征很重要。 而只要涉及到对人本身的了解,就是极其复杂的,人类对自身的行为特征了解远远不足,但这不妨碍我们以现有知识去做一些分析和判断。 用户行为习惯的产生,与记忆的特点有很大关联,我们可以把记忆划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大家比较习惯和容易推广竞价销售感知到。 比如我们在学校学习时背诵的课文、公式法则等,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显性方式描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也叫非陈述性记忆,我们无法用行为描述而又确实存在。 比如骑单车,学会之后很难会遗忘。 刚开始学习时,会需要意识的介入,经过多次练习,行为会逐渐“自动化”。 比如学习开车时,我们会注意力很集中,而习惯开车后,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聊天。 我们平时说的肌肉记忆、条件反射也和内隐记忆息息相关,而且一旦形成,不太容易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肌肉记忆只是一种简单描述,负责此记忆的是小脑,其实肌肉没有记忆。 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体验某个 App 时,会习惯性在某页面寻找某功能。 或者觉得体验和其他 App 有区别,都可能是内隐记忆的用户习惯引起的。 举个例子,某天你刚使用一个没用过的 App ,这时你想要找设置功能,那你大概率会不自觉的点击 App 的最后一个主 Tab (如“我的”)。 因为大部分 App 的设置功能都在这个场景,用户自然也就形成了习惯。 这里我且采用由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术语,用以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即系统 1 和系统 2。
而这两个系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慢系统通过刻意练习,把新的习惯注入快系统,而这时快系统就是习惯的表现。 这样快系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大部分工作,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熟能生巧。 习惯经常能帮我们节省思考的精力,这又让慢系统进一步通过刻意练习,向快系统不断注入更多好习惯。 举个例子,你刚用一个 App 时,可能需要先体验一下你要的功能在 App 的哪个位置。 但你用久之后,就会不假思索地找到它。 就像你用微信,最常用的功能可能是回复信息、看朋友圈,所以一定会形成习惯。 但是假如有人让你找一下微信里面“生活服务”的入口,你可能会先想一下可能出现在什么入口,这就是因为平时比较少用导致的。 假如你常用这些入口,也会形成习惯,下次要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就能够快速找到。 三、避免改变用户习惯1. 挑战用户习惯的风险既然说到用户习惯的特点是“长期养成”且“不易改变”,那么挑战用户习惯一定会造成不适,甚至引起强烈反感。 几年前 Ins 的 logo 改版,将 logo 由拟物化改成了扁平化,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暂且抛开视觉效果不说,从用户视觉记忆上,已经习惯了下图左侧的效果,而右侧新版效果很难与左侧产生记忆上的关联。 许多用户反馈桌面上找不到这个应用、许多用户吐槽很丑甚至不想再使用。 所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有时候 App 改版容易反而引起用户的反感,这很大程度上是用户习惯的影响。 2. 如何避免挑战用户习惯1)产品的用户是谁? 了解产品的用户是谁、用户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不同产品由于定位不同,所以用户群体也不相同,用户群体的不同自然代表用户行为特点的不同。 如果设计师知道用户群体,但是不清楚具体行为习惯特征,可以尝试让你身边的用户帮你体验。 举个例子,B 站的整体用户画像相对而言更偏年轻化,所以产品设计上,无论是代表形象、UI 风格、交互体验都更显年轻化。 而“小年糕”小程序的用户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所以设计上不会显得很年轻,而是以操作明确、字号偏大、去除多余信息为主。 2)关注竞品的体验 关注主流产品的用户体验很重要,这些竞品的操作往往代表用户的习惯操作(或被培养出来的习惯操作)。 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了解竞品能做到什么程度,用户容易将习惯从一个场景带到另外一个相似场景。 比如点外卖,有的用户可能会下载美团和饿了么,尽管平台不同。 但是在用户习惯中,操作模式是相似的,所以如果你要让用户的体验不突兀,那就往往遵循相似的操作逻辑。 当然这些不是为了让一个产品去抄另外一个产品,而是要追寻更好的使用体验,你的产品比竞品体验更优,就更能吸引用户的青睐。 3)了解人类的行为/阅读模式 每个人本身都会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操作、信息阅读习惯。 我们能见到的体验好的产品,都是符合用户的基本行为习惯、信息阅读习惯的。 要想了解这些习惯,需要了解深层次的交互行为特征。 从操作而言,需要了解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行为习惯。 比如用户的操作(手势操作、信息布局如何才能便于操作),比如尼尔森可用性原则等。 从信息阅读角度而言,需要考虑人们眼睛观察事物的规律。 比如格式塔原理: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主体/背景原则、简单对称性原则、共同命运原则。 4)了解平台设计规范 就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领域而言,大家都是与手机互动。 目前手机系统的两大平台:iOS 和 Android 也都各自有提供关于人机界面设计有清晰的指导。 尤其是 Android 的 Mat丰田汽车门危机公关erial Design,对于设计师快速了解设计规范、设计原则有很大作用。 iOS 与 Android 的人机界面规范链接:
四、培养新的用户习惯1. 何时培养新的用户习惯?我们提到挑战用户习惯会有风险,但用户习惯并非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有时我们需要培养新的用户习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育用户”,否则世界可能一直很难进步。 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大家都是线下打车,但是滴滴打车颠覆了传统线下打车的用户习惯。 以前大家都是现金支付,但是微信支付颠覆了现金支付的用户习惯。 《设计心理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1)改变的价值大于改变的困难 这里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短期价值、长期价值)等。 当新习惯会需要用户改变旧习惯时,这个设计带来的价值有多大,值不值得让老用户付出学习成本。 有时候,明知改变会引起用户的强烈抵触,仍然改变用户习惯,可能因为改变的价值大于改变的困难。 刚才提到的 ins 的例子中,有的人不知道 ins 为什么要改版。 创新咨询公司 IDEO 的沟通设计主管 Remy Jauffret 说:
2)改变带来明显的体验升级 我们在设计中,有时候会遇到自己的产品某个功能体验比较差,但是延续了很久。 而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在相同功能的体验上已经做的很好,我们可以往主流交互体验上改版吗? 这时需要权衡改变之后是否能带来明显的体验升级,还是说对于用户来说是不痛不痒的变化,可改可不改? 以安卓为例,在几年前,安卓手机的底部有 3 个实体键,后面手机更新迭代,变成了虚拟三键设计。 因此底部存在 3 个不同功能的热区。 而在 Android 4.0 设计规范中,为了避免底部标签栏与已经存在的底部虚拟键产生交互上的冲突,安卓明确说明了不要使用底部标签栏。 但这种规则,在使用体验上、开发者的适配上都发生了问题。 用户更接受 iOS 的体验,后面谷歌在 Material Design 中,允许了底部标签栏的存在。 这相当于和原来的用户习惯不一致,但却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2. 如何培养新的用户习惯?这里结合上瘾模型的触发、行为、多变的酬赏、投入进行阐述,这四个步骤是一个循环。 当用户越沉迷于这个循环,说明你的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强,用户习惯也就越强。 这里会侧重于从培养用户习惯的角度进行拆解。 1)触发: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说白了就是加强产品曝光,让用户一下子就能想起你。 举个例子,“充电五分钟”下一句是什么?你大概率会想到“通话两小时”。 这种经过外部的长期触发,最终已经转变成了内部的习惯,会让你记忆深刻。 外部触发的类型主要有 4 类,通过将信息渗透进用户生活,吸引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内部触发是用户心理产生的使用动机,内在情绪驱动自己去使用一款产品。 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或者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关联的时候,那一定是内部触发在起作用。 对于习惯刷朋友圈的人来说,拿起手机就不会自觉打开微信。 对于习惯刷微博的人来说,拿起手机就会刷起微博,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一再重复这种场景,会用户就会对此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进而形成习惯。 2)行动 斯坦福大学福格博士曾提出“福格公式”,福格行为模型可以用公式来呈现,即 B = MAT。 B 代表行为,M 代表动机,A 代表能力,T 代表触发。 只有动机、能力 、触发三者皆备,才能跨过“行动线”。 触发:即上面所提到的外部触发与内部触发。 动机:动机决定你是否愿意采取行动。 福格博士认为,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主要是三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能力:这里要详述的是能力。 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 一种行为的复杂程度越低,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被人们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越简单的操作成本,记忆成本越低,越容易形成用户习惯。 举个例子,刷抖音就是用户行为成本极低的场景。 你在刷抖音时,不需要多余的交互行为,切换视频甚至不需要点击,只需要向上滑动。 除开抖音算法的精准推荐不说,从交互层面而言,也是足够简单并且形成习惯了。 如果改变会打破认知习惯,要让用户能快速了解新设计的使用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让用户快速与已其他竞品的操作习惯产生关联。 比如采用其他主流应用成熟的交互方式。 如果改版会很大程度上改变用户行为,也可以考虑尝试以下的方式。 改版操作指引: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但是仍应注意避免繁琐的操作指引,切勿把操作指引当作体验差时的解决方案。 兼容多种用户习惯:这种方式可以让不同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交互方式,最大程度考虑到所有用户,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了功能冗杂的情况。 比如安卓底部三大金刚键,后面手机全面屏时代,新增了全面屏手势。 考虑到安卓老用户的使用习惯,三大金刚键(底部虚拟按键)始终被保留下来; 允许切换新旧版本:这种方式一般是改版变化过大,用户一时间不容易接受新的体验方式,常见于网站,但是仅适用于过渡期。 当然,除上述方式外,肯定还有一些其他让改变行为习惯更舒服的方式,这里不一一列举。 3)多变的酬赏 多变酬赏主要表现为: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 这几种酬赏会加强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习惯。 社交酬赏: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比如被认同、重视、喜爱等。比如人们喜欢发朋友圈、微博等,期望得到回馈,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获得社交酬赏。 猎物酬赏: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比如浏览信息流,丰富的信息流内容为用户提供了资讯。 比如刷抖音,人们追求视频的新鲜感、追求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属于猎物酬赏。 自我酬赏: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 在目标驱动下,我们会去克服障碍,即便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带来满足感。 就像你玩游戏,希望赢过对面,或者期待将游戏玩通关,本质上属于自我酬赏。 4)投入 如果希望继续培养用户习惯,与产品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就需要鼓励用户进行一些投入,以增加他们使用产品的可能性。 行动只是用户使用的第一步,促使用户对产品的投入,才会真正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强的用户习惯。 但是如果用户自身没有投入,即替换成本低,那么随时都可能被其他产品取代。 举个例子,移动互联网时期,微信早早入局,人们的关系链都在微信里面沉淀。 即人们越使用微信,关系链沉淀越多,就越难以更换其他产品。 所以两年前想要挑战微信的多闪、马桶 MT 和聊天宝这三款社交 App 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用户越愿意投入,就证明用户粘性越高,在此过程中,用户习惯也会不断加强。 现阶段,人人大谈用户习惯,但是用户习惯不以自身为标准,而是需要考虑产品用户的行为特征,以及人们在使用产品时更加深层的、甚至用户本身都没有发现的习惯。 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习惯的产生、习惯的判断、习惯的培养有深入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产品不适合贸然改变用户习惯,但是在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还是不可避免的改变产品的用户使用习惯。 当然我们需要如何让用户更加容易接受。 大多数产品,都希望用户能够形成对自己产品的习惯。 所以需要了解用户如何对产品产生习惯、加强习惯,使产品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但是良好、正向的用户习惯一定是基于用户体验的。
本文由 @热风 于,,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
上一篇:学好这个方法,可以解决80%的Logo设计
下一篇:又是全网最实用系列,爆肝的万字图表干货整理
一、标题规则:标题关键词分开的店铺,关键词排名和权重会排在前面。所以店主...
作为一个淘宝卖家,关注自己的店铺权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对自己的销量、...
一般的消费者在淘宝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输入一个他理解这个产品的词组,顾客的...
淘宝直通车收费方式还是挺好的,所以对于一些资金比较少的淘宝店家来说,推广...
第一步:登录到淘宝卖家中心,点击左侧菜单中的『物流管理-电子面单平台-我的...
推广当然都希望立竿见影,最好来一个点你广告的,就做一笔生意,所以要选择你...
现在开淘宝网店只要交一些保证金就可以完成了,可以说是投资最低的创业成本了...
宝贝滞销,也就是说宝贝长期没有销量,上架之后90天依然没有销量,那么淘宝方...
直通车坑位指的是大家在使用直通车做店铺推广的时候,官方平台给予宝贝的展示...
线下活动对很多网站来说不容易,对于一些静态网站来说更加无从着手。比如技术...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6000 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用户习惯」知识点总”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6000 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用户习惯」知识点总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1年, 初级, 用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