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3-01-19 | 标签: | 作者:Q8 | 来源:网络

小提示:您能找到这篇{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绝对不是偶然,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解决您的困扰。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内容感兴趣,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出行领域的诸多痛点一直以来都没能被很好的满足。

定制巴士与共享单车是这个领域内的两个新尝试,是对公共交通系统、出租车及网约车的延伸和补充。

两者虽然模式不同,但它们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切中了一线城市白领用户上下班的痛点(摩拜做的可能更多),也同属于重资产模式,发展初期同受资本市场追捧……依着定制巴士的轨迹,我们试着来对摩拜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些猜想。

共享单车为什么会这么“火”?

摩拜的“火”主要体现在用户和资本追捧两个方面。

1.从用户角度来说,它切中了用户短途出行不便的痛点又很巧妙地满足了用户。

在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最后一公里,其实一直有很大的需求存在。摩拜单车的特色在于,它摆脱了对桩的依赖,实现了“随停”。另一方面,注册、认证、开锁、支付这一系列流程都能够在一个App上完成,这很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降低了使用门槛。基于此,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便也在意料之中了。



2. 从商业角度来说,摩拜单车具有天然的移动支付场景。

2015年,中国第三加盟小程序代理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118674.5亿元,取代现金和卡支付是大势所趋。共享单车这个模式一旦铺开,必将会是移动支付的重要场景之一,即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3. 摩拜并没有采取互联网企业惯用的套路——即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反而是从一开始就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从交付押金到计时付费,无不是对互联网免费模式的“颠覆”。并且,相对于打车来说,由于单次使用的成本低廉,用户的付费意愿也更强。

4. 创始人光环、资本追捧、互联网运营模式、以及产品本身的科技特性,使摩拜从推出伊始就自带很强的传播效应。

……

需求大、用户付费意愿强、高频使用、移动支付场景等等,这些特质聚合在一起,能够讲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风险与挑战

对于摩拜单车来说,形势也并不完全是一片大好。前路依旧充满艰难和未知的挑战。

1.市场尚不成熟

前期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来教育用户。且收回成本的周期较长,可变因素太多,能否获得资本的长期支持是生存的关键。当然不排除摩拜自己将来可以造血。

2. 政府公共自行车的“竞争”

摩拜单车模式可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好的解决了政府没有解决的那部分问题。

虽然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车有办卡充值困难、停车得找桩等诸多缺陷,然而不差钱且停车网点多,骑行体验相对较好,并且1h内免费的政府公共自行车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部分人的选择。

而在市政公共自行车运行的比较好的杭州、太原等城市,摩拜的机会可能会更少。

3. 用户素质跟不上

虽然共享的愿景很美好,但是目前国民的素质还是将这种“美好”生生拉回了现实。损坏二维码、将车停到自家院子里、上私锁、在车上贴牛皮癣广告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还将运维成本不断往高处推。对于摩拜团队来说,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比如从技术上寻求突破以降低人力维护成本。

4. 公共自行车覆盖的密度问题

由于特定时段内人群的潮汐流动,常会造成某处无车可用的尴尬局面。比如上班时段社区附近车不够,下班时段地铁站附近的车又非常抢手。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步行并节省路上的时间,而如果因为自行车数量不够,光找车就要耗费不少时间,用户便会逐渐地失去耐心。

5. 骑行体验还不理想

由于自行车的构造和内置了发电机,这批车的自在24公斤左右,这相当于普通自行车的两倍。并且,出于控制零部件维护成本的考量,摩拜单车的座椅也不能让用户根据身高进行调整,这些因素导致骑行的体验不是太友好。

6. 骑行环境不友好

在中国的大多数大城市,雾霾、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严重,而且道路交通拥堵,可用的非机动车道要么少要么被非法占用,很多时候要跟机动车抢道。然而要改善这一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 潜在的竞争对手

相对单车更舒适也更省时的电动车,以及平衡车、独轮车等便携式交通工具的兴起,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蚕食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如果将来共享电动车出现,不知道用户会怎样选择。

摩拜们的未来趋势

然而,就如同每一个垂直领域创业者都可能会遇到的,摩拜也可能会面临巨头会不会入场以及巨头入场后怎么应对的问题。

自行车场景里面有一部分是取车点和交车点合一的“钟摆式运动”,很容易导致多家平台同时运行,从而弱化流量在单一平台集中的情况。对于摩拜们来说,无论是线上的App还是线下的自行车,都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在一定情境下,这就可能会出现用户黏性难以持续的问题。

在互联网江湖,当某一品牌尚未一统江湖前,用户大部分时候是只认补贴的,谁家补贴多去谁家,所以即便是高频,也未必就能真正黏住用户。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以及品牌忠实度,如何防止巨头进入后丧失优势,以及市场被新出现的竞争者蚕食?

接下来摩拜的故事会怎么发展?让我们来猜一下。

  1. 在资本的狂热下,很可能会催生出下一个“摩拜”,甚至好多个摩拜。
  2. 与ofo正面冲突,互不相让,相爱相杀。
  3. 与ofo合并并进行打通,双方一个校内一个校外强势互补,携手攻城掠地,占据市场优势,避免被巨头狙击。
  4. 滴滴投资摩拜;滴滴投资ofo;滴滴、摩拜、ofo在一起;滴滴单独入场参与竞争。
  5. 与政府合作,作为政府惠民工程的同时借助政府提供的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竞争壁垒。
  6. 单打独斗,活得很好,成为下一个巨头。
  7. 单打独斗,被各种奇葩事情拖垮,或被干掉。

……

个人认为,摩拜与ofo合并会是一个比较可能的趋势(性质上可能会更类似美团与点评合并)。现阶段来看,两者都已经发展到了B轮,运营能力也不分高下,基本算是旗鼓相当(虽然摩拜在产品上略胜一筹);而且ofo主打校园出行,摩拜主打城市出行,业务重叠率不高(至少目前还不高)。两者联合起来开疆拓土,各自发挥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并形成流量效应和品牌壁垒,以抵御巨头进场收割(或与之分庭抗礼)以及后起的竞争者,或许会比两者火热开撕弄得两败俱伤后,在巨头的阴影里求存要好得多。

同时,共享单车具有的公益性质也是与政府、高校进行合作筹码。

再来聊聊定制巴士

同是出行领域的高频需求项目,为什么定制巴士火过却火不长久?

定制巴士最受关注的时候是在2015年,它致力于解决通勤领域的痛点,然后通过上下班班车这个高频需求的痛点作为入口吸引流量,在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探索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

概念很美好,但是,一开始就群雄四起的定制巴士行业注定是一场烧钱的游戏。

据业内人士透露,只有当上座率达到80%以上时,共享巴士的车票收入才能基本能抵消成本。然而,在大部分一线城市,工作区域与住宅区的划分比较明显,而上下班时间又是固定的时间段,这就意味着各公司的巴士路线和服务时间重叠非常大(并且是存在天花板的)。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要保证一定的上座率,就必须要加大在用户体验上的投入,甚至烧钱打价格战来拉拢用户。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不会允许多家公司并存。谁跑得快熬得久,谁就会是最后的赢家。

自去年滴滴进入定制巴士市场后,资本对于该领域的投资就变得很谨慎了,没有钱,定制巴士们必须要学会自己造血。看似高频刚需的通勤车票业务,不仅不赚钱,还有很大可能亏钱。那么,定制巴士路在何方呢?

嗒嗒巴士给出的答案是:做车厢内的增值服务,以及拓展周边游,直通车等服务,以高频拉动低频。

但是,用户一定会买账吗?不好说。

或许火不起来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是一个需求,却未必是会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把人聚集起来不知道可以干什么,这是O2O烧钱补贴又难变现的死循环。

除此之外,定制巴士还有如下问题:

  1. 由于大部分定制巴士现在还不能使用公交车专用道,所以在高峰期依然不能避免拥堵,与地铁相比,在缩短耗时上它并没有明显优势(有时候甚至不如地铁公交),那么便只能是在给用户销售营销软件提供良好的乘车体验上下功夫(一人一座,直达等)。
  2. 由于定制巴士都是固定路线运营,灵活性较差,可以有效覆盖的人群有限,这一点远不及网约车和公共自行车(不过距离超过一定里程后公共自行车的劣势便会凸现)。

我们同样来猜一下,定制巴士未来会怎么发展

  1. 以通勤为切入点猛烧钱吸引大量流量,在此基础上主攻旅游市场或做to B等业务,并顺利盈利。
  2. 与公交集团合作互补、在技术和数据、渠道上打通。
  3. 合并,报团取暖。
  4. 竞争不断,最后大浪淘沙,熬的久的为王。
  5. 找到其他玩法。或者找到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比如嗒嗒和龙帆传媒)

……

我的观点是:定制巴士的发展更倾向于在竞争、合并、倒闭,市场清洗后,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局面(比如打车领域的滴滴),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迎来良性发展。

虽然适度的竞争可以产生鲶鱼效应,但现在,定制巴士们要做的,是将精力放在项目本身并努力探索盈利模式上,而不是将大部分资源消耗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抗中。

摩拜单车与定制巴士的不同点

都是高频高投入的满足出行领域内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而摩拜却被广泛看好,那么摩拜与定制巴士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1.相对来说,摩拜的拓展性更强。除了通勤换乘外,还能拓展到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比如骑行健身,旅游,甚至大妈们出门买菜……这就意味着摩拜的用户群体可以是城市中的任何人。而从通勤市场切入的定制巴士就很难有效完成这一转化。

2.摩拜暂时没有竞对。即是号称已拓展到20座城市、注册用户超80万、日最高订单20万单的ofo,现阶段也还是主要在大学校园内拓展业务,还未对摩拜造成明显威胁。所以摩拜依然可以将大量精力放在改善用户体验和开辟新市场上。

而定制巴士领域内的创业项目比较多,如小猪巴士、小龙巴士、接我等,巨头滴滴也已经涉足该领域。竞争之激烈让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疲于应对。

3.摩拜的可持续性高。我们在估算摩拜的收入模型时,很容易忽略掉一个数据,就是用户所缴纳的押金。以上海为例,截止2014年底,上海的总人口数约为2415万,假设摩拜在上海可以发展到100万用户,那光是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就有上亿元(在用户没有放弃使用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退出押金)。假设投放两万辆车,一辆车按照1500的造价,那车辆的成本也就在3000万左右,押金池完全可以覆盖。

再加上每天上万的收入,便可以再用这些盈余的资金拓展其他城市或者其他项目,继续这个循环。(300元的押金是虽然完全不够造车以及运营的成本,但是别忘了,一台车最终的成本是所有用户的押金以及使用费用平摊到每一辆车上计算得出的。)

而定制巴士现阶段依然在烧钱补贴用户,并且盈利模式仍然不明确。

4. 另外,押金在形成资金池覆盖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用户换场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等)。这就不像一些工具类的App,不想用A了就换B。长期使用会形成习惯,在极致用户体验下的习惯就会形成壁垒。

现阶段,虽然定制巴士和共享单车用户群体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是我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更多的会是互补。

一些可能的机遇

  1.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2. 一方面,一二线城市交通拥堵逐渐恶化,以及多个城市实施限购、限号等政策,居民购车难、行车难、汽车维护成本高、各项费用开支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更加舒适经济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公共出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出行需求。
  3. 网约车涨价已成定局。

目前滴滴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对用户的补贴。据艾瑞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端出行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71.1%的用户使用专车(快车)的原因在于有优惠和补贴。滴滴与Uber合并之后,其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力度开始慢慢降低,用户的打车成本提升。未来,网约车将回归中高端商务用车服务定位,低价专车会成为过去时。

在价格因素影响下,对价格敏感的那部分用户可能会放弃打车出行而另外选择更经济的交通工具,基于这一点,价格优势明显的摩拜单车和定制巴士或可迎来新的机遇。

未来的商业模式猜想

对于摩拜单车来说,随着外在不稳定因素逐渐被控制和解决,单车项目本身就可以赚钱。延伸方向可以有,基于LBS的服务、用户出行等沉淀的大数据、将共享单车和游戏在某些方面做结合、又由于骑行与健身固有的联系,通过一些数据的监测、采集分析,将来可以以此切入健康领域。

对于定制巴士,想要在通勤领域赚钱比较难,那就必须探索更多的盈利场景。除现在正在尝试的周边游、直通车、广告等已在尝试的方向外,延伸的方向或许还有:高端服务领域、技术出租、巴士司机的教育培训及对外供给、与公共交通合作共通、以及通过线路的动态微调实现更加灵活覆盖人群也更广的“网约巴士”等。

 

作者:曳尾,两年运营汪,一枚产品新人(微信号:DouhaoTravel),分析不周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由 @曳尾 于。,。

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

上一篇:从蚂蚁森林谈谈产品分析
下一篇:深度竞品分析:阿里旗下闲鱼与58旗下转转


版权声明:以上主题为“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或者来至于网络。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扫码咨询
    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小提示: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相关内容感兴趣,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出行领域|共享单车和定制巴士的对比分析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共享单车, 出行领域, 定制

关于 | 业务 | 案例 | 免责 | 隐私
客服邮箱:545321@QQ.com
电话:400-021-1330 | 客服QQ:545321
沪ICP备12034177号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